改革开放40年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演进逻辑与特点表征

作 者:
陈文 

作者简介:
陈文,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是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研究。40年来,以中国政治为主题的论文发表量呈曲线上升,研究议题越来越具象化;专业性的研究团体和机构相继成立,逐渐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交叉学科研究成为趋势,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受到青睐,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40年来研究主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以解放思想、政治体制改革与党政关系等为研究主线;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主要以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以及政党代表性、党内民主、依法治国和行政体制改革等为研究主线;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主要以执政能力、基层民主与和谐社会建设等为研究主线;十八大以来,主要以国家治理和政党建设等为研究主线。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一般是指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研究。政治体制主要包括国家性质、国家权力和政党关系等结构性体制安排。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和其他政治组织的结构体系、职能设置及运作方式,执政党的产生及执政方式,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的权限划分及相互关系,国家基本的选举制度和决策模式等。政治制度主要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制度体系,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政治过程主要指在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中政治行为者与政治系统的互动实践,既包括政治权力运用于社会的方式及其影响,又包括公民和团体政治参与的过程和行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是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系统总结和探究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特点,不仅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和阐释中国现实政治特征及其影响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40年来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总体特征

      (一)论文发表量总体呈曲线上升,研究议题越来越具象化

      本文利用CNKI数据平台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在1979-2018年间(截至2018年7月6日),在CNKI数据库中,主题包含“中国政治”或“中国政治发展”或“中国政治改革”或“中国政治体制”或“我国政治”或“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部期刊文献共计11562篇,表现出从缓慢上升到急速曲线增长再逐渐回落的总体状况(见图1)。具体来看,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且各有不同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政治学研究逐渐恢复,对“中国政治”的讨论在1986-1989年间形成小高潮,此后相对回落;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总体上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增长缓慢;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围绕“中国政治”的讨论呈现快速曲线增长,2011年达到峰值;十八大以来,标题明确包含“中国政治”的文献量逐渐下降,宏观层面有关中国政治的学术讨论相对减少,但有关执政党建设、执政能力、法治国家、协商民主、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等涉及中国政治具体内容的研究越来越越多。1979-2018年间(截至2018年7月6日),在CNKI数据库中,主题包含“中国共产党”或“中共”或“执政党建设”或“党建”的全部期刊文献共计343685篇,自2000年之后有关执政党建设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

      

      图1 主题为“中国政治”相关词汇的论文发表总体趋势图

      在研究主题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这些关键词内涵丰富、互有交错,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普遍意义上的政治学专业词汇。具体来看,社会治理、协商民主、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和谐社会、法治政府、政治稳定、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被引用频次较高,这些较为具象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具体演进路径及特点。换言之,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议题越来越具体,学者们更加重视对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二)专业性研究团体和机构相继成立,逐渐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

      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需要“补课”之后,一大批有关中国政治研究的专业性团体和机构相继成立。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的恢复。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设立政治学专业,并开始培养高层次的政治学专业人才。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要偏重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研究,现已成为中国政治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2000年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后来在此基础上整合成立的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与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相关机构协同运行,就政治学基础理论、国家治理理论及治国理政实践等开展了诸多研究。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中国首个政府管理学院,201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为北京大学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中师范大学一批学者就开始从事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研究,1990年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农村基层政权研究中心,后更名为中国农村研究院,该院坚持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导向,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成为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学术重镇。复旦大学在政治学理论、政党建设与国家治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特色明显。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政治学理论、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等领域推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中山大学则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理论、公民参与、预算民主、区域公共治理等领域研究成果突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在执政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基层民主、政府创新、特区政治、城市政治等领域,以研究问题的前沿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形成特色。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在政党政治、政治制度,清华大学在中国政治量化研究、中西政治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在现代政府理论、政府职能,天津师范大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西政治制度比较,浙江大学在民间商会与地方治理、基层民主,云南大学在民族政治学、边疆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在政党政治、党史党建和执政能力,厦门大学在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武汉大学在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中国政法大学在政党政治、法治政府,山东大学在当代社会主义、地方政府治理,苏州大学在地方政府治理、基层政权建设,华东政法大学在全球治理、人工智能社会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研究优势和特色。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西部高校也均设有与政治学相关的院系,在中国地方政治与基层治理方面各有侧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