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百年回眸与学术省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师伟,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学术界运用现代政治理论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已近百年,检视贯穿其中的政治概念与理论话语,是分析近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概念检视的结果表明,贯穿多数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的政治概念解释停留在常识水平上,在含义上不完整,在准确性上似是而非,只有少数著作贯穿了专业化的政治概念解释。贯穿了常识性政治概念解释的著作,较为关注具有当下舆论价值的话题与问题,梳理出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话语具有经世指向。贯穿专业性政治概念解释的著作,较为关注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原始性及完整性,梳理出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话语注重完整知识的呈现,具有一定的启蒙特质。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2-0012-08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梁启超第一次在北京法政学校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1922年算起,①已有近百年历史。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在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及理论建构上都依赖于西方政治学。一些研究和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人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思想可讲,因而所谓中国政治思想史也就无从谈起了。萧公权先生《问学谏往录》曾论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这种尴尬。②如果严格按照西方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概念界定和政治理论形态,那么中国的政治思想内容,不仅确实很难被装在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容器中,而且也很难找出一个具有完整政治理论的政治思想家。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却还是开始了它的冒险旅程,以西释中:首先是参照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及理论,在中国的传统文献中寻找和解释关于政治的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等,而后是按照西方政治学理论逻辑,梳理收集到的有关文献,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关于政治的理论体系,并将这些理论体系按照历史顺序排列起来。

      各种各样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与著述大多按照上述方式展开,也有些学者试图用中国传统的古典概念来进行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但未成为主流,影响也相当有限。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工作在根本上不可能完全脱离西方政治学的概念体系与方法。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依托西方政治概念与理论对本土政治理论的概念检视和话语梳理。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中国本土政治理论进行概念检视和话语梳理,大体有两个基本类型:第一个类型侧重在中国本土政治理论资源中寻找现代西方政治中的标配性概念、命题与理论逻辑,如公民、共和、民主、自由、儒家宪政、地方自治、议会政治、责任内阁等,其用意是在中国本土政治理论资源中找出一个纯而又纯的自己的现代政治理论,以指导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实践,其理论具有鲜明的经世指向。③第二个类型侧重于中国本土政治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及相应的政治解释,试图在理论上还原中国政治历史上的各种政治理论问题,找到提问和解答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核心范畴与主要命题,呈现本土政治思想家提问和解答政治问题的完整逻辑,其用意是呈现作为时代共性与民族共性的政治知识体系、政治推理体系、政治思维方式及政治文化形态,④以解决如何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传统之累中走出来,其理论具有强烈的启蒙特质。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谱系选择与知识背景

      虽然中国传统时代关于政治的诸多论述客观地存在于典籍中,并且在理论形态上也颇为完整,但它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展现为一种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科化知识体系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只能是运用西方学科分类方法将知识分门别类进行学科化整理的结果。即便如此,中国政治思想史也不能如同西方政治思想史一样自然地成为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西方政治学界所谓政治思想史只是指西方政治思想史。在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者看来,中国传统时代并无专门论述政治问题的理论,“古代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思想,或者说中国人并不认为政治与一般性的社会事务有何根本区别”。⑤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既不存在一个特定的政治领域,以区别于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也不存在西方那样的诸多专门政治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也确实没有关于政治现象的专门思考,并且也确实没有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那样的政治学家,“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产生与西方政治学对应的思想体系”。⑥如果严格按照西方政治学的概念与逻辑来检视、梳理中国传统理论资源,中国就确实是既无西方那样的政治问题,也无西方那样的政治概念与政治理论。但中国学者在从西方接受其政治学概念及理论逻辑时,却并没有拘泥于对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概念照搬和逻辑照抄,而是在译介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进行了必要的话语转换。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学科化知识体系的构造,就是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中的民主、民族、民权、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作为西方各国富强的政治要素被中国学者所看重,并以这些已经传播开来的关键概念为基础,搜集中国传统理论资源,试图在中国传统理论资源中找到与民主、民族、民权、自由及平等、共和、宪政等相类似的概念,并将其梳理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谱系。《中国民约精义》就是以民主、民权概念为依托,梳理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结果。⑦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传入中国,既带来了比较规范的学科化概念用语,也带来了分析和解释中国政治的学科逻辑,将这种学科逻辑用之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整理与解释,就形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者所具有的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质量与风格,在根本上决定了他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与著述上可能达到的学科水平。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知识构造的概念体系选择,在根本上决定了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具体内容,而概念体系选择的不同首先取决于建构者知识背景的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造结果,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治理论的内容,因为不论如何,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知识体系都不能被构造成西方政治思想史知识体系的克隆物,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体系构造所依仗的政治学知识背景。不同的政治学知识背景必然会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构造上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知识如果被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下进行建构,它就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用于呈现普遍的历史规律。如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具体应用。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政治学概念与理论逻辑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其最基本的政治理论逻辑就是强调政治思想是“人类各别阶级的阶级斗争思想的集中表现”和阶级斗争“行动指导的原理”。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知识还可以放在西方政治学概念与理论的视野下进行建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就被建构为政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用来展示中国传统中的政治学。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基本要素,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也有,这是百年来学者建构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推理方式。这种推理方式在中国人向西方进行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梁启超在19世纪90年代的《古议院考》就以为西方流行之议院亦存在于中国古代,虽然中国古代无议院之名,但却有议院之实。⑨近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弥漫的复古情结更将这种推理方式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有些研究者不仅试图在中国古典的政治话语理论中找到典型的西方政治概念,如公民、民主、自由、共和、宪政等;而且试图在中国古典政治理论中找到诸如西方人民主权、人人平等、权利保障等命题;甚至还试图在中国古典政治理论中发掘出一个完全没有西方影响的纯粹中国的现代化政治话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