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评”:问题与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西建,男,陕西大荔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119;谭诗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政治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内涵及实践性的批评话语,它贯穿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影响了现代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创构,对建立当代具有公共性的文论“政治批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是一种“元政治批评”,它从哲学方面确立了“政治批评”的基本属性、价值功能及作为思想方法的特定内涵,具有理论指导的普遍性;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政治批评”既有伊格尔顿、詹姆逊等对马克思“元政治批评”的深化和丰富,也有拉墨在文化维度对“政治批评”的现实反思及探索,呈现出理论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在新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主导作用,总结中国文论的历史经验,吸收马克思“政治批评”的思想精髓及核心理念,对建立具有人类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及批评”话语体系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Ю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8)05-0052-09

      DOI:10.15983/j.cnki.sxss.0541

      “政治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从产生至今,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的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内涵及实践特性的话语形态,它贯穿于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甚至成为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文论知识拓展的重要面向。在当前西方思想界“文化政治”研究颇为流行、国内“政治批评”理论创构趋于深入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探讨马克思“政治批评”的原典涵义与传承、流变,分析20世纪后期“文化政治”理论流行的原因与包含的问题性,对准确把握“政治批评”的价值走向,重建当代中国文论“政治批评”的科学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元政治批评”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元政治批评”问题,是依据马克思总体性思想和社会结构理论,对“政治批评”的原典含义及问题所进行的本体性探寻和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序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以及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的科学理论;更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所要阐明的是男男女女为摆脱一定形式的剥削和压迫而进行的斗争的历史。这些斗争决不是学术性的。”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政治属性后,作者又强调说:“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旨在理解意识形态——即人们在各个时代借以体验他们的社会观念、价值和感情,而某些观念、价值和感情,我们只能从文学中获得。理解意识形态就是更深刻地理解过去和现在;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的解放”。[1]4-5诚如美国学者布莱斯勒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原本不是一种能被用来阐释文本的文学理论。不像其他批评流派那样,它是一种体现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文论理论。尽管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拥有一些共同的核心观念,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形成了他们的一个主要关切:意识形态。研究文本的文学特性或审美特性,必须将文本与历史、经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之间的动态关系考虑在内,正是这些关系创造了文本,也创造了作者与读者的意识形态。[2]217-220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面对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实践基本规律和走向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实践活动,自然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一些文艺学可以建构自身本体论的思想原点,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原点的发掘、开拓和展开,从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进程看,人类学批评、政治批评、意识形态或文化批评以及经济学的艺术生产批评,可以说就是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典形态的几个基本思想原点。从任何一种原典出发都可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3]6-7可见,政治的价值指向和观察维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原点,也是其理论的本体属性和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状况看,4种理论形态存在着交叉、融合、整合的特征,但总体上说整合的最后走向是政治学文论,[3]64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谱系的不断生成及衍化之中。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与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相联系的思想,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表述,列宁概括的文学的“党性原则”,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本雅明倡导的“艺术政治”学的革命要求,马尔库塞关于艺术是革命的解放承诺的论述,萨特关于“文学介入政治”的呼吁等,均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独特的政治学内涵与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体现出“政治”作为一种原典性思想,对马克思观察、理解和阐释文艺现象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文学理论构型中所产生的重要奠基作用。具体说,马克思“政治”概念包括如下原典性含义:

      1.“政治”属性的原典含义

      众所周知,意识形态论作为马克思对文学艺术总的界说和规定,是马克思在描述社会历史结构中的观念部分时所使用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来源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总体性分析和定位,体现了马克思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文化、精神现象的根本认识。在马克思提出的这种社会结构关系图式中,比较清楚地确定了政治的位置及其属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32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确立了文学与政治所属的上层建筑的位置。像恩格斯后来指出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而对文艺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等这些上层建筑。[5]704马克思原典文献的基本含义是,从事物的存在属性看,政治虽属于上层建筑,但它却处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中介位置,不仅显现出作为制度层面它所拥有的能动性和价值主导作用,也从内在方面制约和影响着意识形态的话语生产。政治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积极的生产性话语,它在社会结构中承担着具有极强现实性的实践功能,对包括文学在内的那些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2.政治功能的原典含义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争取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解放的理论,它的实践指向是政治斗争。同时,又因为共产主义运动是解放全人类的斗争,这种解放是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解放,文化、审美与文学艺术就是与人的解放密切相关的重要阵地和领域。所以说,“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功能理解的原典含义,既包括“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的政治方针和政策的具体微观指向,也包括为坚持共产主义运动未来和根本目的的宏观总体指向。文艺的微观指向曾被理解为狭义政治论,甚至认为是政治对文艺的粗暴干涉与入侵,这其实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场域的简单化评判。马克思主义文论含有很强的政治实践性,在方针、政策及创作和批评层面曾提出过大量与无产阶级阶级革命运动相联系的丰富思想,比如,马恩强调的“文艺应当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表达工人们的普遍情绪”,列宁倡导的文学的“党性原则”,毛泽东确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等,都可看做是对文艺政治学、文艺制度学等理论的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完善,需要当代中国文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吸收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是从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深刻批判中,来寻求对人与政治的彻底理解,把“在自由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作为改变世界的现实活动的目标,同时也是作为政治制度完善与人性发展的更高的存在和真理。由此说,“人的解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政治内涵最根本的价值指向,它包含了推动人类发展所依赖的人文精神和理想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