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的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艺活动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层面、多个环节的整体系统,对文艺的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从既有的理论成果和变化中的文艺现实出发,建立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读者理论,已成为摆在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艺学研究对文艺活动存在系统及各个环节的研究相对来说尚显薄弱,对读者接受问题的研究尤其如此。因此,建立读者理论不仅是时代情势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需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读者理论,不仅对于拓展文艺活动系统的认识,而且对于加深文艺本性的认识都有其积极的推动意义。

      尽管还不能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读者理论,这还有待于文艺研究工作者的努力,但可以说读者问题一直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视野之内。早在上个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从创作效果的角度,以及生产与消费、创作与接受的辩证关系角度谈到了读者问题。恩格斯在他的文艺书信中,不仅从文学反映的对象,而且从文艺创作的社会效果角度提醒作家,要考虑到读者的状况和接受心态。在本世纪上半叶,列宁、毛泽东等则进一步将人民大众作为文艺接受的主体,把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到文艺活动的原则性高度上加以论述。毛泽东并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特别阐明了文艺创作要有民族的作风和气派、民族的形式和风格,以适应和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强调“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从经典作家到现代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中关于读者问题的有关论述和思想,是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的理论起点,同时,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西方现代诸流派的读者接受观点也可以作为我们的有益借鉴,而发展变化中的文艺实践和人民大众的现实审美需求则应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的理论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文艺领域的延伸,它与现代西方诸美学流派的读者接受观在总体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等只是在艺术本身的范围内思考读者问题,因此,其所谓的读者只不过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更非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民大众。而马克思主义的读者接受观是在文艺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中思考读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艺术与审美的理想是与社会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密不可分的,艺术活动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解放与和谐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在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

      这就在一个宏观的高度上,将文艺活动的读者观念与社会主义文艺的社会职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邓小平还提到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以及“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等等的观点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有关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出了现代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的核心观念。

      与对“读者”的理解不同紧密相关的另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在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的整体辩证关联系统中思考读者接受问题。它重视群众的审美需求、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理想等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作为艺术活动的直接目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生产对艺术消费的制约和引导,强调艺术创作主体在生成文本及文本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创作主体对于读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接受美学等虽然在理论上也承认创作的价值,承认文本的先在性,但却通过意义的生成性、意义生成的历史性、阐释的相对性等等的论述,实际上贬低、抹煞了创作和文本的决定性意义,把读者提到独尊的地步,将读者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绝对化、片面化,抬到不适当的地位。

      总体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把通过艺术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艺术活动的根本性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仅从创作角度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而且从艺术的功能或目的角度提出艺术属于人民,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即通过艺术活动(包括生产与消费)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促进人性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读者接受理论所谈的意义与接受美学等的意义论是不同的,前者是就艺术与人性的关系而言,而后者所关注的只是文本在与读者的接受关系中形成的作品的审美价值。其次,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理论为读者接受理论确立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关系框架。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孕育生产,读者问题只有置于这一辩证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家的文艺批评实践已经涉及并论述到了艺术文本的内在矛盾、接受主体精神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接受活动中文本与读者的矛盾关系问题。最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家已经触及到了接受主体的群体类型和个体差异问题。毛泽东关于文艺创作必须尊重与适应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习惯、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也为城市小资产阶级读者服务的思想,实际上就隐含着对读者类型的区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