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扑面,21世纪带着人类的新的憧憬和期望,正在向我们走来。 文艺学在20世纪有了很大发展,在新的世纪它将如何向前发展,文艺科学研究应从哪里切入,它的最基础性的研究是什么,这是学界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恩格斯指出:人类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1]。他又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对思维形式、逻辑范畴的研究,是有益的和必要的。”[3]对范畴的研究,这是研究和掌握某一学科的基础,是打开某一学科的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文艺学同任何历史科学一样,有着自己的范畴概念。古今中外,各个门类的历史科学,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概念构成的。没有自己范畴概念的学科,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更不能称之为科学。我们要发展文艺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应扎扎实实地抓住范畴研究这个契合点和切入点。我们不仅应深入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研究西方不同于东方文论的诸多流派的文艺学范畴体系,还应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范畴体系及其与中西文艺学范畴体系的联系与区别。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的范畴理论和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诸范畴及其不同层面,作些初步的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范畴:人类认识史上的梯阶和纽结 范畴概念来自希腊文,是英文Category的汉译,是指反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一些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也是人类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示器,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指出: 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阶,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阶,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4]列宁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范畴的丰富内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范畴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5]动物、本能的人,只能适应环境,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认识周围世界的性质、特点和规律,进而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对范畴的认识和掌握就是人的这种自觉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一个标志。 第二,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到复杂,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范畴、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列宁说:“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观念)的各个环节,就是逻辑范畴。”[6]对不同的范畴、概念的认识和掌握,标明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任何范畴、概念一方面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和规律,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它只能是一个梯阶一个梯阶地逐步接近真理,而不能穷尽真理。列宁对此讲得很明白,他说:“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人不能完全把握=反映=描绘全部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在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时,只能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7] 第三,范畴是联结认识和实践的中介,是帮助人们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出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不同的方式,列宁则直接把范畴看作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这里的关键是对“掌握”作何理解。学术界对此有不同认识,美学家蔡仪认为“掌握”主要的意思是“认识”或“反映”,“掌握世界”的意思就是“认识世界”或“反映世界”。朱立元先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掌握”一词不仅包括“认识”、“反映”世界的意思,还包含着改造世界的意思。马克思说的对世界的“掌握”,实际上是指人与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它应当包括人们对世界认识和改造两个方面;因而“掌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8]我们是赞成后一种看法的。列宁将认识和掌握并列运用,这就足以说明掌握不等于认识,它比认识更深一个层次。联系列宁的其他论述,“掌握”应是知和行、认识和实践的结合部。范畴就是这个结合部的“纽结”,它既是认识的果实,又是实践的先导,处于认识和实践的中介。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动力,又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范畴就是人类认识史的长河中的无数个梯阶和标志。不同学科的范畴,同样是在实践中形成,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人类实践的丰富、发展而发展。列宁说:“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不同的逻辑诸式,以便这些式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9]列宁这里所说的“逻辑诸式”就是在人类亿万次实践中形成的逻辑范畴。列宁又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正是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巩固性和公理性的范畴,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去从事新的实践,获得新的认识,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10]文艺学、美学的范畴同样也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的阶梯和路标,它不断地接受人类的新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检验、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