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首都文艺家纪念毛泽东《讲话》55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报讯 曾参加过延安文艺整风的老文艺家和中青年文艺工作者50余人日前在京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

      与会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讲话》的基本原理,它所阐述的我们党的文艺思想、路线和方针,是正确的,是指引我们的文艺不断胜利前进的明灯。

      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不断出现着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我们每次学习《讲话》都会有新的收益和新的启发。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学习《讲话》,我们不仅再次诚服它的批判锋芒,增强着我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自觉性,而且更加真切地感受、理解到它那富有建设性、开创性的理论品格和美学意味,引导我们奋发努力去把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提高到新的时代水准。与会同志强调,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和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与《讲话》一脉相承,是我们党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文艺问题所发表的三个纲领性的历史文献。把这三个文献联系起来学习,我们就能够辨明方向,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不断繁荣和发展。

      文艺要繁荣和发展,关键是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是与会同志一致的呼声。他们指出,强调文艺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原则,也是历来进步的、科学的文艺理论共同的特征。《讲话》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的生活是革命文艺的唯一源泉,强调我们的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强调文艺家要走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就从根本上指出了我们的文艺兴旺发达的广阔途径。与会同志指出,近些年来,文艺领域涌现了不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更为引人注目。近来文学创作领域兴起了一股现实主义热潮,出现了一批关注现实,敢于揭示现实生活诸多矛盾,关注群众的欢乐与痛苦、倾听人民心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作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对这一创作热潮,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给予积极的关心和响应。同时也要看到,在文艺创作中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倾向依然不容忽视。有些作品胡编乱造,充斥性与暴力,或者蜷伏于个人小天地,甚至玩味非理性的变态心理。这与人民群众“四化”建设的火热生活极为隔膜,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趣味和追求相去甚远。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在创作中开辟出广阔的新天地。有同志强调,深入生活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深入”是个很高的标准,它既是过程、也是归宿。深入的关键在于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它的标志在于对时代和生活有深入的把握,在艺术上有深刻的表现。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抓不住生活的底蕴,不能叫做深入生活。还有同志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典型化问题,认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进行典型化的前提,而典型化是一切创作的核心问题。《讲话》对此作了高度重视和精辟阐述。既不熟悉“四化”建设的火热生活,又拒绝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和概括,这正是现在平庸之作大量存在的根源。针对目前流行的否定典型化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新发展,对艺术的典型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阐发和实践探索。与会同志认为,江泽民同志热切期望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这需要大家付出更大的努力。

      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承办。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著名老文艺家贺敬之、张庚、吕骥、魏巍、郭汉城、于敏、曾克等出席了会议。曲润海致词,程代熙主持座谈会。张庚、张炯、刘兰芳、黎辛、郑伯农、陈播、方掬芬、傅庚辰、郭汉城、曾镇南、荀春荣、陈飞龙、薛若林等先后发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