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艺术接受。在艺术接受中,艺术趣味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趣味不仅关系到艺术接受的动力,而且关系到艺术接受过程的审美效应,同时还关系到艺术接受的性质。换言之,只有艺术兴趣能够引导读者、观众进入到兴味盎然的艺术活动中,只有艺术兴趣能够充分使读者、观众充分领略艺术品的魅力,只有艺术趣味的高、下能够决定艺术接受的健康的性质。本文将讨论艺术趣味的特点、功能和系统,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问题。

      一、艺术趣味的特点、功能和系统

      大家都知道,趣味这个词就其直接的意义来看,是指人的一种感觉。最常说的是味觉,味觉有甜、咸、酸、苦、涩、辣等,即人通过自己的味觉器官,把对象评价为有什么味,或没有什么味。这是生理味觉,人们从饮食中体验到愉快或不愉快,是一种饮食时的生理定向。后来这种生理定向,推广到非生理定向,表现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种对象、某种事业的情不自禁的眷恋和喜爱,这是更广大的兴趣。如果这种兴趣活跃于艺术审美活动中,那么这趣味就成为了艺术趣味或审美趣味。艺术趣味在同味觉的类比中产生,它是指人在长期的艺术接受(当然也包括创作)经验中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向,它常表现为对某类作品的特殊的偏爱。例如有人喜爱格律诗,有人喜爱自由诗,有人偏爱喜剧,有人偏爱悲剧,等等,这是艺术趣味的不同所致。

      艺术趣味的特点可以说处在一个悖论中。

      一方面,“像任何心理定向一样,审美趣味不可避免是主观的。因为趣味标准在某个人的个体的经验中形成。”[①a]主观性、随机性、不可强迫性是艺术趣味一个重要特点。拉丁谚语云:“趣味无争辩”。中国古代葛洪《抱朴子·广譬》云:“观听殊好,爱憎难同。”现代俗语也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中外这些谚语、古话、俗语都道出了艺术趣味的主观性、自由性的特征。不同艺术趣味的人偏爱不同类型的作品,就是对同一本书,个人的喜爱也可以是不同的。艺术趣味的主观性,是艺术接受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处于特别亲和、融洽,接受主体不由自主地受对象的牵引,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审美的状态,而无须任何外力的强迫。艺术趣味的主观性和自由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人的艺术趣味是同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艺术趣味。但人的不同需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产生不同需要的原因有:1.出身经历的不同;2.文化修养的不同;3.性格的不同;4.审美经验的不同;5.价值观念的不同;6.年龄的不同;等等。这些都易于理解,此不赘。总的说,艺术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观的、自由的,因而是无可争辩的。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就是说对“好”趣味来说,的确是无须争辩的;但艺术趣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这就是所谓的“趣味质”的问题,对此就不能说“趣味无争辩”了,这就是说,趣味是可以争辩的,这不能不说是趣味的又一个特征。特别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在拜金主义流行,低级的艺术趣味泛滥,视丑为美或视美为丑的现象到处皆可见,“打黄”老是打不尽的情况下,对“趣味质”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具有毋庸质疑的现实意义。恶的艺术,诲淫诲盗的艺术,无论中外,历来就有,对创作者来说,是为了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对欣赏这些作品的读者来说,则是他们的低级艺术趣味的表现。例如,中国古代的一些时期,流行春宫画、色情宫体诗,以及一些毫无文化内涵的专写床上动作的艳情小说,都表现了当时部分作者和读者的低级艺术趣味。对这些低级趣味,当然要“争辩”一番,通过争辩,呼唤健康的艺术趣味。不过,在辨析这些趣味时,一定要有眼光,不可把正常的必要的描写,说成是低级趣味,正如鲁迅对一些批评家所说:“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裸体画和春画的区别,接吻与性交的区别,尸体解剖与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与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①b]鲁迅的话提醒我们,对什么是低级趣味,也要有起码的识别能力。现代作家创作的小说,多要写到“性爱”,我们不能像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里的谢惠敏那样,翻看了《牛虻》中外国男女谈情说爱的插图,就心理紧张,失声叫起来:“真黄!”性爱在文学创作中不是不可以描写的,问题在于:第一,这种描写是不是情节发展不可少的;第二,作者是怎样写的,是审美化的描写,还是纯生物刺激性的描写;第三,读者又是怎样读的。前两条不必多说,这是作者的事,对判断读者是不是低级趣味来说,这第三点尤其重要。读者是怀着怎样的趣味、态度去阅读,是至为重要的。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小说,其中也有性爱的描写,如果读者不去领会小说的主要意义,专注于其中个别段落的性描写,那么这趣味也是低级的。甚至有人能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作品中也看到“黄”,那纯粹是读者的趣味太低级。这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读者的低级艺术趣味可能是与阅读对象无关的,不是对象引发的,而是读者本身的趣味、态度造成的。由此可见,要辨别作者和读者的“趣味质”,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趣味无争辩;趣味又可以争辩。这个悖论可以说是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饶有意思的是艺术趣味的功能,也是一个悖论。艺术趣味的功能就是它具有定向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表现为封闭的、保守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开放的、转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