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世界华文文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历史。在这十多年中,参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各种团体、机构和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艰苦的努力,逐渐将世界华文文学由一种课题性的研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文学新学科。随着当代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相互渗透,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正在不断拓宽,从早期比较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向着文学史、文化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等方向纵深发展,使这一学科结束了“兴趣研究”和“秩序分散”的状态,初步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研究体系。重视这一学科的建设,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以及中国海外文化战略的制定,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科产生的背景

      进入80年代以来,受传播主义、功能主义、文化模式论、结构主义、多元化主义等世界文化观念影响,我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新倾向:

      其一是对语种文学的重视,观察范围不限于某一语种的母语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而是关心使用同一语种的所有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如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包括其后兴起的华文文学。

      其二是有意“搁置”文学的通史研究,转而关心文学断代史或地域文学史,通过文学史发展的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或某一地域的文学、综合考察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和时代风尚,如对当代拉丁美洲各国文学的热心推介与评价。

      其三是恢复三、四十年代后曾一度中断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视各国各民族文学的“关系”和“影响”,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里,通过横向比较,重视观察评价中国文学。

      其四是文学的边缘性和跨学科研究,即超越学科的界限,以文学为中心,探讨文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从而发展出某些新的学科,如文学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等。

      其五是不以某种文学为尊,更不以某种文学的标准来判定另一种文学的价值,强调各种文学的平等,重视每一种文学的个性功能及对世界文学的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后半期,虽然在地球局部地区仍有激烈的民族与文化纠纷(如巴以、印巴、波黑),但从整体上来说,人类社会是朝着和平与民主、进步与发展、对话与合作的方向,顺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的世界文学,在创作上越来越尊重个性和独创,在研究上越来越提倡宽容和交融。80年代以后我国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研究倾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性”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两次世界大战灾难记忆犹新的人类,渴望更深刻地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认识自己。人们说地球越来越小,只是因为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深,越来越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开展与发展,正是产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中,而改革开放的中国。为这一新学科的成长提供了湿润的气候和土壤。

      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实际上是古已有之。上世纪之前,受中国文化强烈影响,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属于“中国文化圈”或“汉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不仅有大量经、史、子、集等汉语文献流传,而且有大量的汉语诗文、剧本、笔记、历史演义和小说创作出现,形成古代海外汉语文学。19世纪以降,随着早期华侨和华工的流出,中国文学进一步传到海外。中经中国社会的历次变动和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国共两党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国际性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还包括自1872年清朝派遣留美幼童以来的多次留学热潮,如清末民初的留日热、五四时期的留法热,20年代的留苏热、40年代的留美热等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强大的中国海外文学,并进一步发展为国际性的语种文学——世界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受中国“五四”新文学影响,华文文学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新马两地,先有周容、苗秀,后有赵戎、方修、方北方等人,总结了华文文学在新马两地发展的历史经验,积极倡导了“马华文学”。从1948年周容掀起的“马华文学独特性”的讨论到1962年方修《马华新文学史稿》的完成,标志着“华文文学”在东南亚已发展成熟为一种国际性的语种文学。此后,华文文学在亚洲、美洲、欧洲、澳洲不断蔓延滋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亚华文学、美华文学、欧华文学、澳华文学。到60——70年代,华文文学已引起世界文坛的关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主要西方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如耶鲁、哈佛、牛津、墨尔本、鲁尔、神户、九洲等大学)与研究机构(如巴黎国立科学研究中心)都相继开展了华文文学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界积极参与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与建设,遂使这一学科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学科发展过程

      我国华文文学研究始于1979年。这一年5月,曾敏之在《花城》杂志创刊号上撰文《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向国内学界介绍了香港、澳门的文学,特别是东南亚的华文文学。其时,“华文文学”概念对国内学界来说仍十分陌生,文章谨慎地使用了“汉语文学”这一概念,反映出我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发端之初的探索心理和状况。

      早期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1979—1982)是从“台港文学”起步的。从1980年3月的中国当代文学首届年会(广州)到1982年6月首届全国港台文学学术研讨会(暨南大学),讨论的话题集中于台湾文学,尤其是小说领域。香港文学研究只限于个别专题,“华文文学”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国内被大力推介的美华作家如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等人的小说,被视为台湾文学中的留学生文学,而“台湾文学”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