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祥(1981- ),男,贵州遵义人,教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律、民族教育;刘莉(1993- ),女,四川内江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律。贵阳 550001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内生型路径对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转型升级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们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涵义认识偏差,使得民族教育政策设计多游离于民族教育现实需求之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内涵包括发展目的、实践主体和基础、核心措施等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回应内生型路径为什么、靠什么、怎么做三个基本问题。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推进,受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功能不足、思想观念滞后、制度供给缺失等问题制约。我们应立足于民族地区文化需要、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制度载体等复杂性场域,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展开多维度思考。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5-0118-09

      伴随着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界在认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反思,这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倡导外源式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助力路径使得民族地区一些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落后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追赶战略使得民族教育发展走向了同质化道路,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偏离。为了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同质化问题突出、社会契合度不高、人民群众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发展道路”的思路,这对新时期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转型升级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是,纵观学界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思路,我们发现许多学者把这一理念作为一个应然而无需讨论的真理,并未对其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这就造成即便是提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学界也多是从师资、经费、制度等某一个角度切入,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特征,难以契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求与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人民群众发展教育的内在动力。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理论依托和基本内涵,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内生型教育发展路径存在的困难,提出民族地区内生型教育发展路径需要从文化、经济、法律、政治等多维度进行思考,这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生型路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理论的新主张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长期、复杂、艰难的过程,支持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要契合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际,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理念上有两个基本走向。一是发展定位沿着缩小差距到尊重差异,再到强化认同的基础上承认差异这一方向转变。特别是习近平同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提出,更是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铸就为中华民族最高层级的心理认同,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定位产生了关键影响。二是发展路径从强调外源式教育资源投入到外源式发展理念引导,再转向立足于动力激发的内生型教育发展路径。可以说,这是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基本规律探索和实践的结果,充分反映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关键性要求,其核心在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路径的内生型理念转变。

      近年来,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许多地区提出了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主张。但就内生型路径的内涵而言,不仅媒体没有摸清门道,学界的认识也多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从已有研究来看,内生型路径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理论的新主张,在这其中,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师资和文化问题是讨论的重点。一方面是基于师资培养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脱节的现实,提出通过师资培养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力。这是基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方式、传承文化、民族心理等特殊性考虑的。如有学者提出建立一种“内生型”均衡发展模式,吸收和培养属于农村学校自己的优秀教师队伍,从而变“外部输入”为“内生发展”,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1]。另一方面是许多学者基于民族文化特性,提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转变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文化是民族地区教育差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起到可持续性、可接受性等深远影响,因此也视其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此外,有学者提出,将内生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边境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路径的观点[2]。总的来说,无论研究切入点有何差异,内生型路径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理论的新主张,均认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其教育发展的内在的、制约性的核心因素。认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需要理清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不同于民族地区其他发展的内生型路径;二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不同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内生型路径。长期以来,对这两者认识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使得尽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这一理念已被社会接受,但相应的政策设计却一直游离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实之外。

      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内涵及其表现

      虽然极少有学者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基本内涵做梳理,但从源头上看,这一理念多受到内生发展理念的影响,可以说是内生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相契合形成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色路径。内生发展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中叶,主要提出者包括Musto、Garofoli、Friedmann等,这些学者在讨论内生发展理论时,多将“内生式”(endogenous)和“外源型”(exogenous)对立,核心观点是发展只能由社会内部推动。尽管不同学者对内生发展理论的认识不同,但一般认为内生式发展的内涵应包括三方面:一是目的上,培养地方基于内部的生长能力,同时保持和维护本地的生态环境及文化传统;二是途径上,以当地人作为地区开发主体,为培养本地发展的能力;三是机制上,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当地意志、并有权干涉地区发展决策的有效基层组织[3]。教育事业具有复杂性、先导性、基础性等特征,既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其内生型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民族地区其他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是在内生发展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途径,其因教育发展优先性而不同于民族地区内部其他内生发展路径,也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和差异性而不同于非民族地区内生型教育发展路径。因此,从内涵上理解,我们可以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做以下界定,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是指为了增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适切性和可持续性,以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以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和文化背景为实践基础,以优化资源配置、教育技术变革、制度载体创新为切入点,最终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构建适应不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内生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