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8)03-0013-0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发展水平已列居世界中上水平。40年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每个历史节点上,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深刻理解教育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适时对教育做出战略性调整,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一、教育发展主题:普及与提高并重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指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1](P40)自此,“普及”与“提高”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普及: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迈向“全面普及” 改革开放以来,“普及”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同时,普及的水平逐步向纵深发展,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快出人才、早出人才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各行各业发展急需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为此,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十年“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为现代化建设“快出人才”“早出人才”服务。为此,“普及”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主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①。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实现“两基”目标的时间表,即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年1月1日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自此,我国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2.推进教育全面普及,满足国家及人民更高发展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与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普及更高水平的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国际来看,1998年、2008年先后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同时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人类由IT时代、进入DT时代,并正在走入AI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转型,需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求教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服务。同时,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因此,为应对经济危机、知识经济的挑战,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并满足人民对更高水平教育的需求,我国不断调高教育的普及目标。除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之外,不断推进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普及。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提出,“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自此,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毛入学率迅速攀升,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迅速迈向普及化。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其中,高等教育毛入率达到40%的目标在2015年提前实现②。为此,2017年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目标调整为50%。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教育将进入全面普及时代,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均将实现普及化。 (二)提高:由“办重点学校”迈向“全面提高质量” 除“普及”以外,“提高”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发展的又一大主题,只是不同时期,“提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推进重点学校建设,满足国家战略目标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学校建设工程,通过重点学校建设牵引教育质量提升。 (1)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推进重点中小学建设。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2](P97)1978年1月,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提出,“建构中小学‘小金字塔’结构,重点高中及完全中学、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分别达到6000所、12000所和50000多所,形成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地市级、县市区级的重点学校系列,几乎所有中小学,都设有重点班级和重点对象,形成‘层层重点’的格局”[3](P169)。1980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再次强调,“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今后增加的中学教育经费,在统筹安排下,要保证重点中学的需要”。 (2)20世纪90年代,推进示范性高中和重点大学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我国于1994年启动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同时,各地陆续启动了示范性高中建设,拟在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根据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5月4日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1999年我国开始启动“985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3)21世纪初期,推进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为建设一批起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又启动了100所左右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0年启动了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中职示范校。2017年,为推进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我国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工程,即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