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前夜,为了迎接新世纪对人类的挑战,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教育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屋建瓴地指出:“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则是变革的主旋律。中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代新人,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现代化是在教育变革、观念更新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中演进。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回顾教育的历史,总结教育的现状,展望教育的未来。我们可以大致构想、概括出现代教育的基本轮廓和主要特性,描绘、推导出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蓝图和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的普及性和民主化 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人类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诸多压力,全世界正努力通过全民教育来回应这些挑战。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即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不断地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世界全民教育的远大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的高度普及性和高度民主化。 从人人就学,人人上中学,到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现代教育真正成为亿万人的事业。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行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并且实施年限不断延长。人们在探寻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律时发现:以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需要劳动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需要劳动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需要劳动者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个人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正在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开展农村青壮年的扫盲运动。尽管全民教育的实践历程任重而道远,但人们深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整个世界仍在义无反顾地追求全民教育的理想。 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全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对象不受限制,不分种族、阶层和性别,人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不仅接受教育的机会应当均等,成功机会也应均等。当前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不仅限于进入教育系统,即入学机会平等,而且强调在教育系统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挥的机会。在人人都受教育的基础上,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才能、智慧,享受最为适宜的教育,获得最高的发展。这才是教育民主的真谛。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素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成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强化教育普及性,促进教育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和信息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智力、技术密集型的社会。教育担负着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类智能潜力的重任。不实现科学与人的结合就没有现代化的大生产,科学性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教育内容的全面调整,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革命。 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新知识,人们提出:“回到基础上去”,“开发学生智力”,以不变来应万变。二十一世纪的基础已不仅仅是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还应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技能以及现代科学方面的素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基础训练,在传授给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已进入到既不断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阶段。因此,现代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要让学生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和综合的创造才能。科学性的现代教育要求变单一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注重培育知识面宽、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人才。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进步促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最先是光学投影、电声录音、电影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此后,利用通讯卫星技术广泛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当前,随着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尤其随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运行,全球教育信息网络也趋于形成。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就要来临。以多媒体、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极大地扩展了教育时空,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促进了教育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提高了师生教学活动的效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成为可能。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确实可以大显神通,然而它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等方面,技术手段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计算机再高明也不能取代活生生的教师,在编制教学软件、调控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机只能是教师的工具,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助手。因此,教育的信息化不会导致学校消亡,也不会导致教师职业消失,但必然会引起传统教育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育技术革命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