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随着詹姆斯·波特“师资培训三段论”的提出,“教师教育一体化”逐渐成为现代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并未对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我国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并未因此而实现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型。我们对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多次性、反复性和终身性的忽视,以及教师培养机构长期的各自为政,导致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未形成连续的统一体。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这对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成了严重影响,而一体化的专业道德培养,正是弥合这一断层的有效方式。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大框架下明晰教师专业道德一体化培养的价值,解析教师专业道德一体化培养面临的困境,并探寻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师专业道德一体化培养路径与模式,对于促进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内在统一性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运动变化的过程,[1]且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教师教育的规律以及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终身性、在空间维度上具有统整性,在培养内容上也具有整体性。 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具有终身性。按照费斯勒、休伯曼等研究者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被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的专业道德发展更是如此。遵循教师生命的整体性、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是教师教育的前提性要求。[2]道德的成长从来不能一蹴而就。个体发展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完善的长期过程,同时也决定了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终身性。因此,教师各发展阶段专业道德的培养虽然相对独立,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持续不断的专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有效地应对实践中多方面的挑战,通过教师的专业道德教育,锻炼教师的高度的专业判断能力,作为指导他们决策和行为的资源。”[3] 其次,从空间维度来看,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具有统整性。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下,封闭、单一、定向的教师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道德的成长作为一个终身性的过程,无法仅仅依赖于在某一阶段接受某一机构或部门的培养。教师专业道德的终身发展是在高师院校、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以及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虽然各机构之间的职能定位有所差异,但各培养机构在现代教师教育中不再是作为可以分解的部分组合,而是作为一种教师培养共同体而存在。“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4]教育部于2000年所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任务。[5]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教师教育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接受某一机构或部门的专业道德的培养,各机构在“目标一致、资源共享、教培一体”的理念下共同协作完成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任务。 再次,从培养内容上看,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具有整体性。个体的道德发展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四个方面,因而专业道德的培养也是包括了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虽然职前师德教育能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锤炼,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6]这充分说明了在专业道德培养中,“知、情、意、行”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了教师职前阶段“道德认知”的培养,而忽略了职后阶段“知、情、意、行”的一体化,则无法对教师专业道德成长产生全面影响,很难让教师在职后阶段发生道德行为,最终导致教师“知行”的断裂。 二、教师专业道德一体化培养的价值解读 在现代教师教育中,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特质与规律是其培养的重要依据。基于专业道德发展特质与规律的一体化培养,不仅有利于增强专业道德发展的持续性与衔接性,也有利于提升专业道德发展的适应性。 (一)有利于增强专业道德发展持续性 作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其本身是一个具有渐进性的过程。教师的专业道德成长不仅需要将其看作是一种连续的统一体,也需要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持续的加以培养和完善。教师专业道德一体化培养的理念正与此相符。 一方面,教师专业道德一体化培养不仅满足了师德终身发展的整体性需求,也体现了师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体化培养从整体上构建了教师各阶段专业道德发展所需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组织机构。虽然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专业道德要求,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在形式上也相应有所区别,但各阶段的专业道德培养在整体上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专业道德的一体化培养通过对教师发展各阶段的打通、融合,建立起职前、入职、职后相互融通的专业道德培养体系,促使教师在专业道德上不断完成自我超越,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由此,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不再是静态的低水平重复,而是成为动态的持续性发展。 另一方面,一体化培养是师德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专业道德培养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教化”。这期间“教”是前提,“化”才是最终目的。而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往往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也就意味着教师的专业道德并未得到真正的内化。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下,教师受到持续的培育与影响,不仅激发了道德需求,也增强了道德情感,使教师在不断受到教师道德观念、道德理论或道德规范的影响与作用下完成对专业道德“理解—认同—信奉”的过程,从而把专业道德的规则和规范吸纳为自身的品德结构,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由此,教师在持续的专业道德发展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精神深处与专业道德真正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