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创立的历史考察

作 者:
杜磊 

作者简介:
杜磊,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深圳 518060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研究中国高新区发展史乃至科技产业史的关键性界标。与后来许多“先规划、后发展”的科技园区不同,它的成立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充分发展基础上“瓜熟蒂落”的产物。从1984年“中关村规划纲要”被“束之高阁”到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批准建立,其间是具有鲜明市场行为特征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理论到实践的日趋成熟。综观中关村科技园区创立史可以看出,它的建立虽然包含了学习美国硅谷等世界先进经验的成分,但主要还是体制改革的结果。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6;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7)-09-0053-09

      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现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科技产业中心。与世界其他科技园区相比较而言,中关村科技园区既经历了传统工业经济范式向知识经济范式的转型,同时又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双重的历史使命必然使其具有与世界其他科技园区不同的发展路径。本文拟在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原始档案和访谈记录为依据,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立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一、新技术革命对策讨论中的传统规划

      80年代的中关村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智力密集区。这里集聚了高等院校50所,各级科研院所138所,科技人员8万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占1/3以上。自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国家向中关村地区投资上百亿元,设立各种专业近1000个,每年推出的科研成果数以千计,其中许多已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①与此同时,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还是一个落后的城市近郊区,仅有169个产值极低的、非技术密集型工厂,如煤球厂、砖瓦厂等。农村经济是全区经济的主体,其工作重点是加强农业,发展农副业生产,丰富首都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科教资源的高度密集和农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兼为海淀区的特色,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时人们在谈起海淀区时经常如是评论:海淀区科研院所高墙内外天壤之别,高墙深院内是导弹、卫星、原子弹等日新月异的高技术,而高墙外面是牛耕马拉的中世纪田园风光。②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决定的③。

      随着国门的逐步打开,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思考,中央高层陆续提出了“现代化建设要以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起点”“科技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关键”“科技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与观点,标志着中央高层已把科学技术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④。而此时世界上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的广泛应用,以及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工程技术的崛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这一时期,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的《大趋势》和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等著作陆续传入中国,并给中国领导人和科技人员以极大冲击。

      为了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1983年10月9日,国务院召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城市和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机构相关人士20人,以“应当注意研究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和我们的对策”为题进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为了保证研究深入进行,会议还决定以“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为题,由国务院和上海各成立一个研究小组,任务是提出一个中国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取得发展机会的最佳方案。

      根据中央领导指示,1983年11月下旬和1984年3月下旬,国务院在北京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会上,中关村地区由于智力密集区的优势,得到不少与会学者的关注。当时的会议发言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中关村智力资源非常密集,但是目前海淀区政府的主要任务还是搞农业,发展非常滞后⑤。二是中关村要建立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实施体制改革⑥。三是发展高技术需要合适的环境,应仿造深圳特区,建立“人工小气候”⑦,并实行一系列先进的管理制度⑧。在第二次对策讨论会上,中科院的赵文彦、陈益升等五位与会人员在思考具体对策时,还提出应该借鉴美国硅谷和我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充分利用中关村智力资源,建立科技特区的建议。3月28日,会议秘书组将其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以《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为题刊发在《会议简报》第36期上。4月4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套红标题转发了这一建议。⑨方案提出:“最好的出路就是立即开发这一地区丰富的智力资源,在为整个国家的四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⑩与会期间,时任国家科委委员吴明瑜为北京区县级干部作了题为《中关村是全中国的精华》的报告,报告指出:“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调动科技人才,改变北京面貌是当前第一要务。”(11)

      历经半年多的“新产业革命对策大讨论”以及由此迅速得到传播的新技术革命思潮使得借鉴美国硅谷、发展科技园区日益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1984年4月28日,在国务院和上海两个对策小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12),《提纲》明确提出了“试办城市新兴技术经济密集小区”的政策建议。《提纲》指出:“在京、津、沪、西安、武汉、大连等城市,挑选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小区,鼓励和扶持创办新兴技术的小企业。小区内各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可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