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评论》视野下的中国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丹(1992- ),男,湖北黄冈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邹进文(1964- ),男,湖南益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3)。

原文出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美国经济评论》从1941年开始发表华人经济学家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该刊发表的有关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有17篇。本文对这些论文加以总结,试图勾勒出当时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的研究兴趣所在,同时也可以探究华人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旨趣与方法。华人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包括专题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专题性研究分为外贸与金融业的研究、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测算、统计系统的评估以及工业化情况的研究;而整体性研究分为基于历史的理论性分析和基于数据的技术性分析。华人经济学家的研究成为学界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而中国独有的经济实践也为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20)04-0129-10

       DOI:10.19639/j.cnki.issn1003-5230.2020.0038

       《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是由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创办的学术期刊,它是经济学界的重要风向标。《美国经济评论》于1911年正式创刊定名,之前经历了《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出版物》(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886—1907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季刊》(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Quarterly,1908—1910年)和《经济学公报》(The Economic Bulletin,1908—1910年)等3个发展阶段。《美国经济评论》反映了美国经济学联合会的学术取向、价值尺度、问题意识、学科特色和专业进展[1]。

       《美国经济评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极具代表性地说明了美国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态度。《美国经济评论》对中国问题很早就开始关注,1913年哈弗福德学院的沃森(F.D.Watson)教授就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针对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朱友渔191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的评论文章。1917年经济学家缪斯(A.C.Muhse)发表了题为《中国的贸易组织和贸易控制》一文,而华人经济学家的相关研究开始于1941年刘大中发表的《论中国的外汇问题》。尽管自亚当·斯密以来,欧美经济学家一直掌握着现代经济学的话语权,但华人经济学家以其特有的背景知识和语言优势在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为主流经济学界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窗口。虽然直至改革开放前,现代经济学并未被中国广泛接纳,但以《美国经济评论》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并未停止。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的独特认识,这也为中国后来引入现代经济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1978年之前,《美国经济评论》上华人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共有17篇文章,其中5篇是学术论文,12篇是书评①。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论文加以研究,试图勾勒出当时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研究的兴趣所在,同时也可以探究华人经济学家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旨趣与方法。

       在一般的统计性研究中,书评及年会论文通常都会被排除在外[2]。但实际上在早期的《美国经济评论》中,书评与文章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直到1968年《经济文献杂志》(JEL)创立后,书评部分才从《美国经济评论》中移出。1968年以前,《美国经济评论》中一直有大量的书评,篇幅约占整期内容的一半以上,它是一个经济学界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每当有学者出版新书就会向编辑部提交,由编辑转给该领域的权威人士撰写书评[3]。不言而喻,这12篇书评的作者也是当时中国问题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在书评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反映了美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的态度,因此本文没有将书评和学术文章进行区别对待。5篇学术性文章中有4篇是年会论文,1篇是常见的长篇论文。直至2018年《美国经济学会联合会论文与议程》(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独立成刊前,这些年会论文及其讨论一直收录于《美国经济评论》中。这些年会论文同样也是本文重要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区分。

       一、文献综述

       1978年以前《美国经济评论》中华人经济学家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17篇文章中有5篇文章的作者是刘大中,其中有4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是与叶孔嘉合作的)和1篇书评②。此外的12篇文章包括叶孔嘉的2篇书评③,李卓敏的1篇学术论文和4篇书评④,吴元黎的4篇书评⑤,赵冈的1篇书评⑥。而对这些文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刘大中的4篇学术论文方面。

       在国内方面,宋丽智对刘大中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论中国的外汇问题:一个建议性解决方案》《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倾向:战前与战后》《中国大陆经济的结构变化:1933年至1952-1957年》《中国大陆国民收入初步估计:1952-1959年》《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一个数量上的评价》等5篇文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4]。邹进文对刘大中的《论中国的外汇问题:一个建议性解决方案》一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5][6](P378-383)。尽管国内相关的研究数量较少,但对文章的分析较为详尽。

       与国内的情况类似,国外对这17篇文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刘大中的3篇论文上。Борох认为《论中国的外汇问题:一个建议性解决方案》是中国人第一次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文章[7]。实际上第一位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文的中国人应该是林霖。Tinn指出《中国大陆经济的结构变化》一文探讨了中国经济统计数据中的“不准确和故意歪曲”情况,并进一步估计中国经济的实际表现[8]。Simonis发现《中国大陆经济的结构变化》反映了中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互相替代现象[9](P48-49)。Klein认同《中国大陆经济的结构变化》中对中国统计数据的质疑,因为这些数据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不到统计学所要求的标准[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