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学改革

作 者:
陶琼 

作者简介:
陶琼 湖南师大教育系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交给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必然要求。人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教育的塑造,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担负起将社会从失衡的病态文明中拯救出来的历史使命。

      (一)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富强、进步、繁荣,在人类战胜自然灾害和疾病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将自身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科技的成功使人类发生错觉,自以为科学有能力使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服从于它的控制,人类的“自我中心化”达到了空前广泛的程度。这种过分注重工具、排斥价值的工业文明,虽然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以工具为核心的物质生产系统,却未能建构起一个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系统。文明的分裂与失衡,给人类带来了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迫使人类从逐步的反省中,悟出了人类的希望在于寻求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宗旨,摒弃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谋求一时经济繁荣的片面发展道路,坚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求得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的主题,为人类展示了全新的发展观念,它将引导人类顺利迈向21世纪进而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

      (二)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可持续发展作为迈向新世纪的目标依据和行动纲领,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尊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调整人的思想观念,继而调控人的社会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道德方面,自觉地为社会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因此,只有以人为本位,方可解决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离开了人自身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正确目标和检验标准,只有将发展主体的培育放在首位,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持久的推动力。

      (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从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护身符,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与其说这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不如说是对未来社会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挑战。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仅具有全面和谐的素质,而且富有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充满活力的发展主体,即使拥有很好的外部条件(如政策、资金等)也不可能有力地推动发展,而发展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又是体现发展主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决定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利用资源的水平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开放和接纳程度。因此,只有通过教育使发展主体的规模壮大,素质提高,能力增强、观念更新,才可能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主体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教育应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自身的理想和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提出,涉及人们关于教育发展理念的深刻改变。首先,它要求人们具有平衡、和谐的教育价值观,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教育价值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教育价值,或以牺牲某种教育价值来换得特定的教育价值,否则,必将导致教育的片面化和人的发展畸形化。同时,还应注意不同教育价值之间的和谐,将对某种教育价值的追求(如政治的、经济的)同人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的某种价值而只突出人某一方面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曾有深刻的教训,文革中出现的教育“政治化”以及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学校“市场化”现象,都是片面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或经济功能,而忽视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二者无疑都将因为阻碍了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而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要求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人的身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只有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才能真正保证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实现。目前,伴随着应试教育而出现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等倾向,无视人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它虽然能产生一定的近期价值(如考上个重点中学或大学),但从长远来说那是以牺牲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必将会导致教育价值的削弱。而且,如果人的身心整体发展因片面突出某方面的发展而未得到重视,其结果将导致主观所强调的一方面也不可能良好地发展,从而影响到教育整体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并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不仅保证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发展价值的和谐,而且注意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价值之间的和谐。在这种全面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构建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等。

      二

      对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社会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和谐的社会必然需要和谐发展的人,畸形的社会与畸形的人相联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条件。为了以教育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就要更加突出对人的发展的整体要求,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有效地摄取人类文化活动的成果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而且使他们能将个体的创造力、自我意识,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无疑对教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一)从教学目标看,要注意对个体发展提出整体要求

      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从对立走向合流已成为教育整体化的一个突出趋势。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都在其自由人教育中即开创了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河。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弘扬了这一传统,由于崇尚人性的陶冶,注重身心平衡和谐的发展,这一时期强调吸收古希腊的文化遗产,学校教学以人文主义为其主要标志。到了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那里,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已成为教学的自觉追求。然而,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工业结构的革命性发展,教学目标发生了变革,在学校中被奉为经典的古典人文课程受到批判,教育成为为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提供后备人才的手段,教育开始追求技术的、经济的实用目标,迎合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这一目标转向,致使学校教学出现明显的倾斜性:在教学中只重视科技生产发展的工具功能,忽视人自身发展功能;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忽视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的培养;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实现。在当代教育中,这种现象已十分明显,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明显例证。实践证明,教学以满足片面发展的社会需求为目标,只能扼杀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