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学信息传播是教学信息研究不可或缺也是薄弱的方面。教学信息运动分为二类:与心理活动方式相关的内部形式;与个体间沟通方式相关的外部形式。依据社会性含量把外部形式分析为点式、线式、网式沟通并整合为教学信息场,其具体形态为群体属性各异的讲授式、提问式、实验操作式、课堂讨论式教学沟通网络。最后,系统分析教学沟通机制,提出一般模式,认为教学信息场效应取决于课堂交互影响作用的大小,表示为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的函数。 关键词 教学;信息;沟通;网络;场;群体效应 教学活动方式林林总总,教学信息运动形形色色。正确地认识科学把握教学信息规律,对于揭示教学内部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操作方式,建立教学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信息研究的视野 本世纪下半叶,信息论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派生出教学信息理论。60年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以申农 (L.E.Shannon )通信模型为原型以条件反射过程为基础着眼于记忆机制提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标志具有“信息”背景的教学理论问世。从此,信息科学的渗透日益强化,信息理论运用于研究教学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最初,这二门学科的交叉从信息与教学在功能上的结合部——促进学习寻找突破口,从个体学习入手。加涅率先用信息观点解释人类学习机制,把学习的心理过程与信息传递过程结合起来,信息内化与脑的记忆机能溶为一体,提出逐次深化的八种学习类型,完成了关于层级学习的教学过程模式的构想。稍后,为寻求更合理地解释儿童智慧发展和认知结构的演变,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北美学者西蒙(Simon)、 帕斯科尔——莱昂(Juan Pascual—Leone)及克拉尔与华莱士(Klahr & Wallace)等人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的理智行为,塑造儿童的作为硬件的认知结构和作为软件的记忆、思维执行程序并试图用以信息来表达的心理空间意义上的某些图式描述学习的一般信息流程,以统一学习的结构和过程。尽管研究中分歧很大,但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至少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儿童心理活动的若干概念工具,综合以往理论的诸多长处,避开单纯学术死角研讨学习理论如何才能有效地应用,几可称为当代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进展。 顺沿已有的成果作进一步的挖掘,更全面的考察,笔者认为,对教学信息的研究实在令人无法回避:现有各类信息学习模式仅仅使用了信息科学关于信息过程的经典程序与信息获得的功能这部分内容;对信息传递的社会沟通方式应用于教与学的意义,未引起足够重视,很少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群体性、社会性、相互依赖性,这是无人否认的事实。对此,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给予异乎寻常的关注。经过观察研究,班杜拉认为个体学习未囊括人类学习的所有方式,通过群体相互影响进行学习同样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并非全为构筑知识体系,尚含社会态度和行为的形成;并非都通过行为的直接后果获得,往往借鉴其他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学习。把学习的社会属性推之于极端,班杜拉强调学习源具有集体性、互益性,为此设计出观察性学习作为基本学习方式。儿童通过模仿作为示范性中介的原型,受线索性暗示经间接性榜样强化从而获得稳固的知识、技能。社会学习模式的现实性明了易见,所谈论的学习活动,非常接近在课堂实施的教学个体间信息流运动实践方式。 不能否认,个体学习内部结构的彻底揭示及据此而来的教学模式依然代表当代教学研究的主流,若仅此即认为包括了学习的全部则令人产生的只能是疑问。从信息角度去看,社会性学习仍然是一种信息的学习,离不开信息的传递、接受、吸收、内化。但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至少启发这样的有益思考:学习中的信息活动不局限于个体意义上的形式,其范围能够扩展至某种群体或社会性形式。 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B.Latane)提出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作用力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相互呼应。社会作用力理论证明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具有制约作用,提出个体行为是个体需要与其所处的心理环境的函数的著名社会作用力公式,从社会立场角度探讨个人行为受他人和社会影响的问题,如群体合力影响的倍增效应、随受影响者数量增多而作用力减小的分散效应等等。社会作用力理论没有专门论及课堂教学,究其源流,与社会学习模式可提取若干共同要素,逻辑连贯吻合,直接支持后者,增强其理论力度。 显然教学信息研究的方位、角度不是唯一的,可概括为三个研究方向。其一,注重教学信息的本体意义。诸如信息的选择、加工、社会要求的知识信息的价值、信息的对应于更高层次信息体系的价值以及它们的前后连接等等。以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教师所要讲授或学生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使用课程评价体系的标准进行评估,主要依靠在信源端作信息处理、编码、优化来完成,侧重于“教”这一方面的工作,以回答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其二,注意信息对个体学习的意义。诸如研究信息获得、内化、派生迁移、反馈对学习与发展的作用等与学生心理活动直接关联的信息运动。信息传递的一般流程与学习内部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占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或品质的提高等指标来描述,通常指向个别化学习过程,主要考虑信宿接受知识的效率促进发展的功能,侧重于研究学习过程这一方面,以回答信息如何内化、对学习有什么作用。其三,注意教学中信息的社会属性。诸如信息传播方式、课堂社会化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全体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产生的效应。它们依赖包括可以互为信源与信宿的师生各方的共同活动、把师生各方连接起来的沟通方式,指向教学各方在过程上的统一,回答以什么方式得到信息,什么样的传播方式相对而言最合适、最有价值。 三个方向,构成一个整体的视野。 各方向进展很不平衡,教学信息传播方式即教学信息沟通的研究相对薄弱。在这个领域,需要作出理论说明,解释课堂信息沟通及其社会性交互影响的机制与效应,建立实践策略模式,揭示教学信息传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