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未必背离人文精神,而人文教育也不一定体现人文精神。本文历史地考察人文精神影响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并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作些展望。 一、基本概念的确定 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界清几个基本概念,作为共同理解的基础。 人文精神:抛开不同时期具体的人文主义或人文思想的表现形态,仅从较抽象、较广泛意义上来归纳人文精神,它应该是以对人的关注为自己根本的规定性。它关心人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需求(物质的、精神的或生理的、心理的等),但以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方向追求;它以从各种束缚中解放人的个性和自由为己任,但以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的行动准则;它以对人及类的主体性尊重为特点,但更通过对人及类所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尤其包括自然环境)的尊重表现出来。 抽象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但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人文思想或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态却是各种各样的。 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在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智慧力量或文化的知识表现形态,它是以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运行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为骨架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其知识的真伪性和求证标准与方法是客观的、统一的,一般不为时空所限,更不受主观因素制约。学科表现形式主要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社会科学等。 人文知识与科学面向客观世界相对,是面向主观世界的,是人类在对自我内在精神、情感世界的需求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在物我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智慧力量、文化的知识表现形态,其骨架建构是通过价值标准、审美标准、道德规范等来进行的,用以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方法往往是主观的、多元的,有较强的情景性。学科表现形态主要为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等。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发展学生认识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教人辨别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之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向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人文精神、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三者不属同一范畴。人文精神带有主观臆向性、驱动性,属精神意念领域。它使人的目的性行为带有既定的倾向性和个性色彩,与客观形态存在的人文知识或科学知识不存在直接的互动关系,不能直接地相互说明或表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分别以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为内容,但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因而在其运行过程中直接受一定的主导思想或主导精神制约,并在运行过程及结果中体现出一定的指导思想或精神的印记。因而它们与人文精神可以直接表现和被表现。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所规定的本质,则教育是人文的;如果教育背离了人文精神的内在规定,则教育是非人文的或反人文的,如形式主义的人文教育和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 下面,我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精神内在规定下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地位变迁,考察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走向。 二、历史发展的轨迹 (一)古希腊时期文化的统合状态与教育的一体化 古希腊时期,鉴于文化知识的积累还相对薄弱,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对人来说都还是带有神秘色彩的认知对象,人们对它们都保持着浓厚的认知兴趣。由于认知对象的广泛和普遍,人们既在对自我之外的物质自然认识中形成和发展了有关的科学知识,如几何、天文、历法、建筑术,同时又在对自身内在需求的反省和探究中形成与发展了人文知识,如哲学、艺术、文学。但无论对外在之物还是对内在自我的认识,出发点都是人,都是在人的存在发展与自我充实的需要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人类的认识成果也都又内在地统一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和追求自身幸福的力量,没有产生文化的分裂。由于当时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对于偌大的认知空间显得渺小,文化的分裂便意味着对有限能力的削弱。再则,认知的广泛性、初步性和实践能力的单薄,迫使人们在人、社会、自然不对立的前提下进行活动,任何知识对求得这种和谐关系都是需要的,从这一点上也排除了文化分裂的可能性。 从全部文化知识都作为人的力量,作为人追求自由发展和生活幸福的内在力量这一意义上看,古希腊时期的社会主导精神和它影响下的教育是人文的。 (二)中世纪神本主义与畸形的人文教育 中世纪的社会主导精神以神为中心从而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性被神性压抑,因而,神本主义从本质上是反人文精神的。 从形式上看此时是人文教育(信念、信仰之教),虽也有“三艺”、“四艺”为内容,但目的是为解释教义而设,而且整个教育宗旨都是为禁锢人性归于神道,故此时的人文教育已背离人文精神。 (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与教育的融合状态 此时的人文主义做为神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目的是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斗争对象的确定也规定了此时人文思想的具体内涵:“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取代“神道”。具体表现为:宣扬平等和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压迫;追求合乎人本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原罪论;倡明人的尊严、本性,颂扬人的力量、智慧和创造,反对把人“神婢化”。 人本主义战胜神本主义的精神支柱,一是汲取了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传统,另一是科学理性精神。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是对人类自身内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力量的确证,同时也是对神道否定人的智性力量的相悖。还人以现实的世俗的主体地位,不能仅停留在观念上、思辨上,必须先说明人的本质是什么,既在宏观宇宙中给人定位,也要从社会本质、从自身的自然结构上加以了解。所以必须使两种文化力量统合,或者是通过科学力量实现人文精神要求的对人的主体性尊重。也正是因为科学理性在人性解放运动中的巨大作用,才引起宗教对科学的压制。科学的每一进步,也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