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之力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简要分析了教学改革活动的动力、引力、压力和阻力的产生根源,并根据各力的性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提醒人们注意:协调好作用于教学改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中的物质总要受到一定力量的制约。教学作为人类教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也要受到多种力的作用。

      一、教学改革的动力

      众所周知,教学是教育现象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成份,也是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教学改革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动力因素。

      教学的任务是为了促进年轻一代的发展。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阶段、年龄特征、发展顺序、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却又对处于不同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中的年轻一代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学适应儿童稳定发展与社会变化对儿童要求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矛盾,从而构成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教学求“稳”,社会求其“变”,于是,这对矛盾的运动变化推动着教学在“稳”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社会*适应社会)变”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儿童的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新技术革命的新时代里,新知识新技术急速增长,新思想新观念也不断涌现;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旺盛。如果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停留在教学生适应环境上,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改造环境意识及能力的教育,那显然是很不够的。它应该通过估计和预见社会形势的发展前景,着眼于未来,重视学生的智力、能力、创造精神和个性才能的培养与发展(2)。

      素质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之所以势在必行,就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学培养的人才规格之间存在着矛盾。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使教学思想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素质教育”转变,方法从“注入式”向“启发式”转变,培养的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总之,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整体工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接受任何来自社会变革的冲击和影响。教育只有敏锐地作出反应,主动调节自身,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然而,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固有的滞后性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非议。特别当这种滞后性与其超前性之间的张力一旦失衡,变革就成为必然(3)。可见,推动教学改革的这种力是从教育与社会作用时产生的,其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上述矛盾的尖锐程度。实践证明,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愈是尖锐对立,则教学改革的动力愈强;如果教学基本上能适应社会需要,则动力就弱。

      二、教学改革的引力

      教学改革是社会的需要。但是需要只有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才能引发动机而产生革新行为。如果我们把这些能够吸引教师教学改革的某些因素称之为诱因,那么这些诱因就构成了教学改革的吸引力。成功的教改实践表明,教师(尤其是素质较高的教师)在适当诱因的作用下都可以将某种内部需要转化为教改的巨大推动力,表现出极大的改革热情和勇气。虽然说到底这种吸引力是一种外部刺激,一种来自外部的助动力,但却是学校进行教改时必须考虑的要素。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意识到改革的社会需要的。

      教学改革的吸引力是教学改革所受之力中唯一的人为成份较大的力,它主要来自于教改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积极活动的基础,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动因,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一个教师为了搞好本职工作,产生深化改革的需要。但是,如果没有改革条件,就不会促使他进行目的明确的活动,只有当他发现改革的途径和目标时,才会产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行为(4)。可见,教学目标能够满足教师的某种心理需求,是教师工作的方向和动力。目标越明确、具体,教师工作越有信心,越觉得有奔头,改革越有可能。如果缺乏教改目标或者目标设置不当的话,要么教师感到前途渺茫,工作疲踏,要么教师经受不住各种挫折,一蹶不振,改革半途而废。可见学校领导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改目标、要求,帮助教师寻求教改的突破口或达标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制定的教改目标不仅要明确可行,而且要有一定的价值。目标之所以成为诱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个体对目标价值的理解。佛隆认为,人们的需要不同,环境各异,对同一目标的价值理解也不会完全相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太完善的今天,我们的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同一教改目标,有的人认为可行,可能实现,有的人认为这种计划可能落空;有的人认为某一目标对教育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有人认为这一教改成果意义不大;有人认为花时间、耗精力搞出成果值得,有人可能认为花同样的时间耗同样的精力不如赚钱划算。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改目标时一要取得教师认同,二要兼顾个人需要。

      在我们强调目标引力的同时,还应看到,教师是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想在事业上工作中有一番作为。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太差,教师素质较低,大多数都缺乏教学改革和成功的情绪体验,对教学改革缺乏兴趣,没有热情。所以学校领导要着眼于教师成就动机的培养,为教师教改成功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要经常组织创设一些情境刺激,提供各种积极诱因和楷模,号召教师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像举办公开教学、观摩交流、参观访问活动,组织社会调查等都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激发探究教学的兴致。同时,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高尚的兴趣、价值观和信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