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育过程的内外化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晓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原文出处:
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育实践表明,道德的内外化关系是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环节的内外因素交叉重叠且更为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往往是内化中有外因,外化中有内因。在德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同一因素有时充当两个“角色”的作用。为此,深入探讨德育过程的内外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外化的多层次看内化的复杂性

      个体思想品德的外部表现,经常会呈现不同的层次与水平。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同一环境或教育要求下的群体之间,而且包括同一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自身差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从外化的角度寻找外部的因素还是比较容易的。

      强制性的道德外化。这种在外力强压下形成的道德外化,造成受教育者个体在道德观念、道德准则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行为本身上具有一定的虚假性。这是因为行为者为避免遭受可能的惩罚,或为了讨好他人,采取保护性的行动。这种“强己所难”的行为不是内化过程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动机支配的结果,而是外力强制的表露。这种外化并非真实也不稳定,一有“风吹草动”,行为的力度马上减弱或者消失,甚至出现道德行为的大倒退。强制性的道德外化实质上体现了“质”与“形”相异的内外化关系,容易产生一种德育效果的假象,给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随意性的道德外化。这主要指那些在较少付出道德意志努力的前提下,为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造成随意性道德外化的原因十分广泛,它可以是一种习惯性的外化,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环境中已经养成或已定型的行为习惯,对当前教育要求做出的“机械”性的反应。它还可以是情境性的外化,即在某种道德环境中,受社会风尚、舆论导向、群体意识的感染,自然地表现出具有从众心理倾向的道德行为。这种外化与内化的关系,既可能是“同质同形”,也可以是“质形相异”,需要具体分析。

      自觉性的道德外化。指个体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支配下,形成比较牢固的道德信念或道德理想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时的道德外化与内化的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即“形”与“质”完全相同。与强制性道德外化恰恰相反,自觉性道德外化不再受外力的简单驱动和“摆布”,它是在道德理念指导下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自觉性道德外化是德育目标的最高境界,是个体道德水准的最佳状态,也是德育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和谐发展最理想的结果。

      道德外化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多种形式,似乎可以让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外化的多样性、多层次仅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这种表现的实质是由内化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如需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应从内化过程的机制中寻找。

      (一)强制性道德外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种内化结果所致。一种是“闭锁性”道德内化的结果,即个体道德外化没有与相应的内化过程发生应有的关系,社会教育要求是在内心抵触下直接转变为一种被迫的行为。另一种是“盲从”的道德内化造成的。当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处于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时,它对外力的“刺激”无动于衷,或不加辩别、不加思考,让其顺利通过内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直接的道德行为。一些青少年儿童对自己何时何地做出的何种行为,表示深深的“不理解”,就证实了这一点。

      (二)随意性道德外化的内化基础更加复杂。它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已经形成的心理定势和内部道德环境,对新的要求比较熟悉并容易接受,故不费力气,一拍即合。(2)模仿性和情境性的教育环境和要求,对个体道德内化没有产生强烈的震动,虽然对“外力”比较生疏,但也比较容易受感染,被认同并顺利转化成行为。(3)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天性的“趋利避害”,促成个体道德的随意性外化。

      (三)自觉性道德外化的内化机制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它是在个体内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基本达成“共识”后,由道德信念自觉支配自己有目的的道德行为。当然,不应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当个体内部道德环境尚未彻底“沟通”时,道德理想的大目标和总方向已经确定,在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后所实施的道德行为,也应视其为自觉的道德外化。

      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道德外化与内化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复杂的道德内化过程推动了道德外化的表现形式。只有搞清楚内化的机制问题,才能正确把握道德的内外化关系。

      二、从外化的多变性看内化的反复性

      个体道德外化的过程,常常会出现行为易变的问题。这种易变性不仅反映出人类社会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特点,从道德内外化演变过程剖析,它还体现了道德内化过程具有反复性的特征。

      第一,“言行不一”是常见的一种道德外化的行为表现。不仅少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时有产生这种行为。道德行为的表现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此一时、彼一时”。人们常以“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的那种人,就属此类型。他们嘴上讲得“美丽动听”,可自己从不身体力行。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道德外化的易变性。

      第二,“前后不一”或“表里不一”的道德外化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具有这种道德行为的个体,要想进行科学、正确的道德评价是困难的。他们的行为表现不能做到“始终如一”,甚至有时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究竟哪种行为是真,哪种行为是假,往往难以辩别。因此,在道德行为易变过程中留给人们更多的是猜测和想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