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7)05-0126-08 一名普通教师有何权力?根据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普通教师是教育场域中平凡而缺乏显著权力的参与者,他(她)既没有制定规则的力量,也没有实权在握;在学校工作中,一线教师作为“教学人员”少有影响决策的话语权,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缺少其他制度、经济的资本也无法获得交换权力,因此被视为教育场域及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无权者”。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平凡的”教师却拥有独特的、不平凡的权力,这种权力不因身居高位而拥有,只存在于朴素的有良知的内心,它以知识为资本,通过行动去实现,其指向不在于一己私利,而在于人类福祉,其影响既在当下,更在未来;即使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当他(她)成为觉醒的“知识人”,并有意识地去行动的时候,便获得了这种非凡的权力,同时也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这就是教师成为“行动的知识人”的权力。 一、何谓“知识人”? “知识人”一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是“知识分子”的别称,“知识分子”一词,在中文中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译自法文的"intellectuel"及俄文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初借用日文译法“智识阶级”或“知识阶级”来表达“有知识的群体”之意,后来在特定意识形态背景下的语言选择与淘汰过程中,逐渐被“知识分子”一词所取代①,现代汉语中的“知识分子”一词,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辞海》中对“知识分子”一词的解释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于不同的阶级”(1949年后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以其所有——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以“脑力劳动”的方式“参与生产过程”并将随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消灭而消灭”。②这种概念的界定,有较强烈的理论印痕与时代色彩,可以被视为“规范性”概念。 从词源的角度考察,"intellectuel"作为名词在法文中被广泛使用是在1898年法国“德雷福斯事件”之后,以法国犹太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疑涉间谍案而蒙冤入狱为导火索,乔治·克里蒙梭、埃米尔·左拉等法国文化、科学、教育界人士以及律师、医生、艺术家等社会人士,以"intellectuel"之名,为伸张“真相与正义”,展开与政府、军界抗争之行动,唤起社会富有正义感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并最终取得胜利。"intellectuel"一词也因此而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被“用来指称一个由不同的职业人士所构建的集合体……这些公众人物通过影响国民思想、塑造政治领袖的行为来直接干预政治过程,并将此看做他们的道德责任和共同权力”。③同时该词也被赋予了道德诉求和为社会正义而批判、抗争之涵义。俄语中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一词,据学者考证为波兰语"intelligencja"演化而来,原意为波兰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关心国家大事、富于批判精神的精英分子”④,在俄语中最早使用于19世纪40年代⑤,其“典型解释”是“富于道德情怀,崇尚社会进步,以启蒙为己任的先进分子”。俄罗斯思想家拉夫罗夫等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能被称为"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其知识的多少,更主要在于他们是否“竭力传播并发扬文明,与邪恶作斗争,彰显艺术理想、科学真理和哲学观念,关注现实生活并积极活动”。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的解释则是:那些对国家的落后现状不满、对沙皇政权的专制独裁感到沮丧的那些包括法律界、教育界、医务界,甚至也包括了官僚、地主和军官并为20世纪早期俄国革命奠定了领导基础的知识阶层。⑦因此无论是法文中的"intellectuel",还是俄文中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其核心涵义都更多地包含了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富于批判精神等基本特征。 在现代英语中,与"intellectuel"和"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最近义的词汇为"intellectual",爱德华·W.萨义德认为,"intellectual"是那样的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做法……时时维持着警觉状态,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⑧。拉塞尔·雅各比、尤尔根·哈贝马斯等学者也认为"intellectual"的核心涵义,指的是那些为追求真理及为社会进步理想而奋斗的人。 与“知识分子”相比,“知识人”一词使用较少,余英时、许纪霖、傅铿等都曾在其文章或著作中使用(或倾向于使用)此词。“分子”与“人”有何区别?“分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称“人”乃近代之事,表示“某一集体中的个体”、“具有某集体特征的个体”之意,初为国民意识觉醒的话语体现,强调的是“集体化的人格”,为中性词,但随着这一词汇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使用,其语义和色彩已逐渐发生改变。景凯旋在考察“知识分子”一词的流变后指出:虽然最初在使用“分子”一词指称“人”的时候,本意是“为了表达倡导民主、反对专制的国民国家意识,以争取国人的权利和责任,反映了群的主体性的觉醒”。但在其后的使用过程中,“它却被用来表达政党出现后日益增强的阶级意识,成为互相攻诘的政治称谓,最终并成为人的政治身份标记,凸现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⑨因此,“在意识形态渗透的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思维中,‘分子’一词是带有贬义的。这一结论缘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创伤记忆”。⑩ 为避免歧义,本文取“知识人”一词来表达近似于19世纪法文中所使用的"intellectuel"、俄文中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及现代英语中的"intellectual"所表达之意。本文中所指的“知识人”,是那些拥有文化知识底蕴的,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基础上的对生活、社会的真实理解,坚守内心良知,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关注社会现实,追求社会进步理想与事业的人。据此,一个仅仅在专业或技术上有所专长的人更适宜称为技术专家,而不能被称为“知识人”;放弃内心良知和道德人格,凭借“知识”趋附于权势利益者,不在“知识人”之列。 二、教师成为“知识人”有何意义? 教师并非天生的“知识人”,却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者,这一独特的职业身份使得教师成为“知识人”具有了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