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时期,赣南地区商品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闽粤流民的进入进一步刺激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伴随着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经济作物的加工业也初步发展起来。在这一系列现象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出现了具有农业资本家性质的租地农和具有手工工场性质的瑞金烟草制造厂。 关键词 明清商品经济 赣南商品经济 赁土 专业种植 流民 租地农 随着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及长江沿岸的一些城镇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结论得到一致的认同,但是对一些落后地区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则观点不一。为此,笔者试就明清赣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趋势进行一些分析和评价。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明中叶以来,随着流民的不断涌入,赣南各地水利事业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租佃关系的调整,赣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嘉靖时期的赣南已不再如明初那样荒凉。“(赣州)据江上游,其为属凡十,其地膏腴极千里,会其里籍,户口之数不及吉之一巨邑,然而数泽之钟,栋隆之备,米盐之利皆足以下给诸郡”[(1)],到天启时,赣南已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赣(州)亡他产,颇饶稻谷,自豫章吴会咸取给焉。两关转谷之舟,日络绎不绝。即俭岁亦橹声相闻。”[(2)]清初以后,赣南的农业经济继续发展:“所谓天府江西号产米乡,岁漕数百万石,巨航鳞次北发,惟章水是赖”[(3)]。清初宁都人魏禧称:“本地产谷有足支数年者。”[(4)]会昌县“雍正五年丁未,潮州米贵,每日千余人,在筠门岭及周田墟搬运”[(5)]。正是在粮食生产获得发展这一条件下,赣南地区出现了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这一现象。 二 明清时期赣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在这一时期开始较大规模种植的有烟草、甘蔗、靛、花等。 烟草,又叫淡巴菰。大约在明末传入赣南,同治《兴国县志》载烟草“种出日本,明季始入内地”。烟草传入赣南后种植极为普遍。史料载“各县皆种”。闽、广流民在赣南地区的烟草种植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多闽广侨户,栽烟牟利,颇夺南亩之膏。”[(6)]清前期,烟草的种植规模已经很大。瑞金县“连阡累陌,烟占其半”。康熙《瑞金县志·物产》称:“膏腴之田,半为烟土,半为稻场。”[(7)]在瑞金县出现了“村闾娶妇有以烟若干石充聘币奇”[(8)]的现象。可见,烟叶的大规模种植使得烟叶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庾县的烟叶种植也比较发达,所谓“食者日众,种亦日多”。在康熙、乾隆时甚至出现了“种谷之田半为种烟之地”[(9)]的局面。兴国县的烟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种烟甚广,以县北五里亭为最”[(10)]。赣县的情况与《赣州府志》记载相同,农民把良田改种烟草。 各地烟草种植的具体数额因缺乏记载,无从查考,只在道光《瑞金县志》中留下了一则简单的记载,谢重拔称:“瑞金山多田少,约计田止二千八百余顷……乃连阡累陌,烟占其半。”[(11)]这一记载和康熙《瑞金县志》的记载相类似,应为较可靠的记载,即使除去这一记载中夸饰性的成分,瑞金的烟草种植面积也相当可观。大庾县情况与瑞金县相类似,种烟之田虽不及记载的那么多,但可以肯定规模很大。 清初,随着闽、粤流民在赣南地区活动的加强,赣南的甘蔗种植业迅速地发展起来。“甘蔗,赣州各邑皆产,而赣县、雩都、信丰最多。”雩都县“濒江数处,一望深青,种之者皆闽人,乘载而去者皆西北、江南巨商大贡,计其交易每岁裹镪不下万金”[(12)]。从这一记载中的交易额来看,雩都甘蔗种植的规模很大。宁都州的甘蔗种植也较为普遍,“州治下乡多种以熬糖,农家糖多者可卖数百金”[(13)]。南安府的甘蔗种植规模较赣州府又有过之。南康县的甘蔗种植“始于菪确,终及膏腴”,甘蔗种植由山地逐渐向平原地区扩展,种植逐渐扩大。到康熙年间,糖产量已达相当的水平。“南康近产糖蔗岁煎糖可若干万石。”[(14)]到清中期,甘蔗的种植又有新的发展。“嘉、道以来,种植繁多,埒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广争利广矣。”[(15)]种植规模较过去更大,糖产量也达到新的水平。大庾县是南安府的另一甘蔗种植区,甘蔗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该县“上下十五隘,最大双坑里,东西隔一溪,经亘数十里……种蔗不种麦,效尤处处是。”[(16)]数十里地区遍种甘蔗。 赣南的花业种植以茉莉和兰花为主。茉莉是通过流民从广东传入的。“有重台者名鬼子茉莉,始自粤中来。”[(17)]茉莉在广东的种植不是很大,但传入赣南后,获得迅速的发展。“茉莉花,赣产最盛。有专业者,圃中以千万计,舟载以达江湖,岁食其利。”[(18)]兰花,“种出福建”,传入赣南后也获得迅速发展。其发展与烟叶加工业的发展有关。“树兰大者高九尺……瑞金曝其花粉入烟,名兰花烟。”[(19)]素心,“九月盛开,香清而远,瑞金县近有以此种兰为业者,每盎约值一金”[(20)]。赣南兰花的种植仅次于福建。“兰花出闽中者为最,其次莫如赣。种类不一,四季皆花,为江淮所重,舟载下流者甚多,赣人以此获利。”[(21)]花卉种植遂蓬勃发展起来。 蓝靛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区,《明史·张忡传》载:“所部万羊山跨湖广、福建、广东境,故盗薮,四方商民种蓝其间。”[(22)]由于统治者的骚扰,还引起种蓝户的反抗。到明后期,蓝靛的种植开始向丘陵和平原发展。“(赣州)城南人种蓝作靛,西北大贾岁一至汛舟而下,州人颇食其利。”[(23)]赣州蓝靛的种植甚至吸引了远方的大商人,反映其规模亦不小。到清初,随着赣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出现了一些专门以经济作物为生的专业种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