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良性网络文学批评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

原文出处:
百家评论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图景,激发了众多领域的巨变。文艺与网络联姻,催生了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文艺创作的格局与体势,也激发了数量巨大、样式各异的网络文艺批评,对已有文艺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改变了先前的文艺批评的观念、对象、主体和标准。网络文艺批评风生水起、方兴未艾,但对网络文艺批评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相关研究落后于网络文艺批评实践的进程,更落后于网络文艺实践的进程;对网络文艺批评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还需深化;网络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亟需建立等等。出现以上状况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文艺研究重视文艺理论、文艺作品、文艺创作主体的研究,而把文艺批评当作文艺生产的附庸,对文艺批评的研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其二,网络文艺批评作为新生事物,还未产生广泛的效益,因而未引起充分关注。研究者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注意到了网络文艺批评,欧阳友权、黄鸣奋等学者在其论著中就网络文艺批评的特征、优势、问题等进行论述。就总体来看,良性的网络文艺批评亟待建构。立足于互联网思维对文艺批评加以研究,建构良性的网络文艺批评,才能推进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创作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①

       一、互联网与文艺批评变革:网络文艺批评的本体理论建构

       网络文艺批评本体研究建构是要解决网络文学批评是什么的问题,是网络文艺批评对象建构、主体建构、标准建构、价值建构的基础,核心是什么是网络文艺批评和网络文艺批评是什么的问题,前者注重本性的界定,后者重视特征的分析。

       网络文艺批评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是从网络作为载体发挥着单纯传达作用的意义上来说,网络文艺批评是指网络上传播的学术期刊杂志、报纸上发表的文艺评论文章;另外一种则是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文艺批评是在网络上产生、传播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在这类批评上面网络环境下文艺批评的特质的集中体现,也可称为狭义上的网络文艺批评。在这里所指的是狭义上的网络文艺批评。

       就现状看,网络文艺批评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实时在线与网络文艺批评的自发性。网络文艺批评是“在线性”的文艺批评,从十几年前的BBS留言板到现在的“弹幕”,外观呈现虽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越来越强烈的在线性特征。法国的文学批评家蒂博代从批评主体的角度将批评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他认为“自发的批评是由公众来实施的,或者更正确地说,是由公众中的那一部分有修养的人和公众的直接代言人来实施的”。②实时在线触发了批评者的自觉,批评者自由、自然、潮流化地从事批评,使得网络文艺批评有鲜明的“自发的批评”的特征。

       (二)即时对话与网络文艺批评的交互性。对话,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对人与世界交互性的阐述。二十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我与你》《人与人》等著作中深入论述了其对话哲学,提出人不能仅仅把“它”特别是他人作为客体,而必须把他人看作与你“相遇”,与你平等相处的存在,是一个同时栖身于“你”之世界的存在;“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这种观念在网络世界里显现得格外突出。网络文艺批评进展的全过程,贯穿着“对话”精神。网络文艺批评是批评者、创作者与众多的文艺接受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基于网民大众各不相同的特殊体验,各种体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没有边界的茶合聚合、沙龙闲聊,有利于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分析。

       (三)“微”理念与网络文艺批评的“轻逸”化。“微”是互联网空间中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蕴含着简化精致和个性的特征。网络文艺批评往往简短精练,三言两语,甚至凝缩为几个简单的表情符号。批评家卡尔维诺在《论轻逸》一文中为“轻”张本,认为“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在文中,他专门论及了计算机科学,指出软件只能够通过沉重的硬件来发挥它轻捷的功能,然而,到底还是软件发出指令,影响着外在世界和机械,机械只作为软件的功能实现物而存在,没有向人类展现车床轰鸣和钢水奔流这类惊心动魄的形象,而是提供以电子脉冲形式沿着线路流动的信息流的“点滴”,钢铁机械依然存在,但是必须遵从毫无重量的点滴的指令。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隐喻。柏修斯因为穿了长有翅膀的鞋能够飞翔变得“轻”才成为唯一能够砍掉美杜萨的头颅的人,许多“轻逸”的网络文艺批评也能仅用寥寥数语便切中肯綮。

       (四)感官盛宴与网络文艺批评的展示性。互联网极大开拓了网民的感官空间,网络空间所形成的拟态环境着力要给予接受者强烈的类感官冲击。网络文艺批评重视接受者的感官体验,批评者对批评题目、语言形式、甚至个人网名等方面的刺激性极为重视,格外追求“先声夺人”的出奇效果,使之成为批评者展示自我风采、赢得网络人气的利器。批评者追求率性表达,有时会故意彰显、夸张与传统文学批评、精英文学批评的断裂,张扬反叛性和非继承性。

       二、文本与批评者的双向交流:网络文艺批评对象理论建构

       关于文艺的批评对象,在文艺批评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革,在文艺文本、文艺创作者、文艺接受者之间转换,引发了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等变革,这些变革基于哲学观点的变化,一次次地改变着文艺批评对象的面貌。在网络空间,文艺的批评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内容扩大化、位置边缘化的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