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6)06-0091-05 “参与”指的是个体融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从个体心理维度看,它包括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投入;从社会群体维度看,它指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1]“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旨在促进个体参与到群体教学活动当中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以达到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教学群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实现群体教学活动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共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过程和互动关系,突出师生共学和教学相长。因此,参与式教学对于当前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的变革性特征 教学,既包含“教”又包含“学”,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才会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既然教学存在的前提已包含了师生的参与,那么凡能称为“教学”的,都必然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参与式教学岂非是个伪命题?事实上,参与式教学中的参与,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达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这里的参与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和共同地构建学习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或消极地出席教学活动。从传统意义上讲,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完全固定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输出。参与式教学揭示了教师和学生新的角色,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亦是学生的学生;学生既是教师的学生,亦是教师的教师。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领者,教的同时也在被教。教学活动不仅是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满足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一)从“为学生”到“与学生” 教学不是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入。倘若一方传递信息,而另一方被动接受,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活动就会陷入一种刚性的刻板,无法激起思维的火花。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言:“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2]参与式教学破除了传统教学“为学生”的桎梏,使教师从“布道者”转化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学生从被动的“听道者”转化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建构者”。教师不再通过外力促使学生学习,而是通过融入教学活动并与学生一起互动,使学生自内而外地发挥主体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为学生”的课堂上,教师精心备课,预设情境,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便有学生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或者给予超出教师预期的回应,也被当作点缀和陪衬。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为学生”而编制的“教案剧”。而在“与学生”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配角或群众演员,单向地接受“剧本”和配合演出,而同样是编导和演员,与教师形成联盟,平等地讨论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标准,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从“为学生”到“与学生”的转化,体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外部的“教”转向自主探索内部的“学”。在“与学生”的课堂上,教师不再依靠师道尊严的地位优势,自上而下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评判者,而是与学生组成同盟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盟友,不仅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而且与学生一起学习和一起成长,真正体现了师生共学和教学相长。“教长也,学亦长也,无论教抑或学,皆可促进发展。”[3] (二)从“出席”到“融入” 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主体参与性包含三层含义,即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全身心参与。这三层含义从个体参与的时间、广度和深度上阐述了参与式教学的根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为认知、行为、情感三个层面。从认知方面而言,强调个体思维上的卷入,表现为认真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从行为方面而言,注重个体的身体力行,表现为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等具体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承担和完成任务;从情感方面而言,突出情感的共鸣,教师通过移情,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模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既全身心地参与学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的目的。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教师一味放手,隔岸观火。相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业状况、发展类型以及学习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人们通常认为,教师作为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具备行业认可的专业水平,占有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经验,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理应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如果教师不熟悉学生的学习实际,不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即使具备优良的专业水平也会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融入学习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因此,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一方面,教师的学习可以引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亦可以促进和带动教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地融入和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师生共学”可以更好地激励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让教学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4] 二、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形态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主动融入和共同参与,具有很强的共生性和交往性,因而在教学基本形态上主要体现为课堂的开放性、交往的互动性和发展的共生性三个方面。 (一)开放的课堂形态 参与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是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由师生双方共同探索完成的。正如马修·李普曼(M.Lipman)所说:“如果学生发现所学的东西都是完美无缺、符合逻辑的,他们就会对这些研究失去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发现提供给他们的学习材料是片面的、零碎的、残缺的,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征服它们。”[5]参与式教学秉持生本理念,既关照到学生的短期目标达成,也关照学生长远发展的价值实现,[6]期待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探索提出新问题和生成新认知。教学目标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测,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程度和实际水平,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因此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教学内容虽以教材为起点,但又不囿于教材。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将预设性的教学资源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生长点。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类型、能力和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和年段特征,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