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1760(2016)04-0061-12 国家竞争力作为经济领域的一种理论,滥觞于两个世纪以前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一个世纪以前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奠基性分析。[1]国家竞争力理论运用经济学分析手段,考察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较注重对硬指标的考量,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某些软指标(例如文化、教育等因素)的考察。“如果从宏观角度讨论国家竞争力,就已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不完全属于经济学分析的范畴,而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2]国家竞争力就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政策变迁追逐的一条核心主线。我们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国家竞争力,试图用国家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式去解释教育政策的变化线索,去探索这二者之间的“一系列联系”①。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这二者之间有没有一系列联系,国家竞争力理论能否合理有效地去解释教育政策的一些深层次变化,这成为研究得以进行的逻辑前提。 一、教育与国家竞争力发展的乐观主义态度 对于教育与国家竞争力的发展,既有悲观主义观点,也有乐观主义观点。悲观主义观点认为教育与国家竞争力发展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或者二者之间因素复杂,很难用其解释另一方的发展。然而,大多数学者持乐观主义的观点。这些学者承认教育在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教育看成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石。 涂尔干(Durkheim)认为公共教育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促进社会整合的作用,因此可以把它当作宗教的功能替代物。[3]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安东尼·葛兰西(Antonio Gramsic)是一个教育乐观主义者,他看到了大众教育的可能性,相信教育在大众文化上的价值。在国家形成中,教育是一个关键工具。[4]教育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国家的教育作用和形成作用,其目的始终是建设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文明,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和道德规范符合经济的生产结构不断发展的需要。”[5]如果把全体人民提高到一个“特定的文化道德水平”是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那么两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学校和法院。“学校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法院发挥的是约束和消极教育的作用。”[6]国家应该实现教育均衡,大力发展公立学校教育。实现国家办学,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教育培养新一代的全部职能由私人的变为国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划分集团或等级,将教育普及到整个下一代。”[7]学校的确定成了国家干预的对象,也是国家试图实现其目标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人类解放的工具,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教育是国家的工具,必须要体现国家利益。“教育史上最具讽刺性的现象之一就是,19世纪相对较为民主的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这些早已完成了政治革命的国家,却不得不向独裁政治下的德国学习和借鉴学校教育改革的模式。泰勒(A.J.Taylor)写道:“德国的教育体系是其征服世界的‘强大发动机’。这些民主化程度较快的国家,尽管很少能理解德国这种专制统治的目的,然而在适当的时候,这些自由共和政体也会去证明教育作为高效的社会控制工具的价值所在。”[8]在美国,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和政治势力的平衡之间存在另外一种关系。教育显然是共和理念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个人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形成的一股变革力量。在共和党人看来,维持脆弱的共和“民主”离不开教育。[9]这也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其巨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所表达的要旨,因为民主主义就是这种社会的原则与灵魂。这种进步的社会急切需要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思想感情的交流融合,当然这是时刻离不开教育的。理想的民主主义国家应当充分利用各人不同的才能,来共同促使社会进步,绝不该借口人的天赋不齐而造成阶级鸿沟。[10] 对于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尤其对国家经济发展持乐观主义态度的要属人力资本理论最具代表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收益。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一度统治了美国对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的看法,并由此构成了以芝加哥学派为核心的主流教育经济主义思想,为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促进了60年代教育投资热的兴起。这一理论重要的支持论据,便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恢复与发展。二战后,这两个国家作为战败国,生产设备几乎完全破坏掉了,但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便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人民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这些国家在提高人们教育程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国家不仅应用和消化了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科技成果,而且自身具有了创造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教育不是解决所有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但教育却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既是人道主义的,它又是科学主义的。[11]“教育并不是打开实现所有上述理想之门的‘万能钥匙’,也不是‘芝麻,开门吧’之类的秘诀,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12]“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教育观念、技能与知识——在任何地方都是人民与国家的真正财富。”[13]“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前途,都将取决于受教育国民的数量和质量。谁赢得了教育,谁就将赢得未来。从‘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到‘教育与国家财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发达国家,它们都把教育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14]教育与国家发展的乐观主义观点占据了主流,尤其契合了各国领导阶层的强国之梦,他们把教育作为强国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