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6)05-0074-06 教师教育是培养与培训师资的专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理性地审视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在认真回顾总结“十二五”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当前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依据新的发展理念,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进了教师教育标准化建设和教师培养大学化进程,开展了教师教育一体化探索,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凸现。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构建教师教育体系过程中,盲目照搬西方教师教育的一些做法,出现水土不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很大成就。办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都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教师教育需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但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不能崇洋媚外,照搬照抄。教师教育的基本原理虽然是相通的,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教师教育应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然而在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过程中,我们盲目照搬西方教师教育的一些做法,出现了失误。如在教师教育大学化推进下,过早地取消了中师,结果一些地方出现了中职学校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现象;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关停并转,结果使教师培训工作遭到削弱。由此,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离国情、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盲目西化、水土不服的现象。 事实表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之所以走了弯路,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过早地取消中师,过快地实行转型,即所谓三级师范转向二级师范,而且是一刀切,不分东西部,不分城市和农村。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下降了。“我国师范教育转型的目的不明确,科学论证不够,条件准备不足,与提高师资质量的要求背道而驰。”[1]因而导致当前我国存在师范院校、综合院校、职业院校三轨和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多级教师教育体系。顾明远先生指出:“我们的国情不能跟美国、英国相比,因为我们国家大,我们有1200万名中小学教师,如果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不行,还是要把师范院校办好。”[2] (二)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期盼下,优秀学生不愿报考师范、优秀人才不愿当教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优秀教师的培养需要有优质的生源来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无可厚非。改革开放初期,师范院校提前录取,师范生源质量比较好,这些毕业生目前多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即使离开教育领域的,也多是其他行业的精英人才。当下人们怀念的“难忘一代中师生”,就是指当年中师培养的一批优秀师范生,他们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 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师范院校保护性的优惠政策被取消,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了优秀学生的家长不让其报考师范院校的现象,即“人们一方面希望有好老师教孩子,一方面高考考了高分却又不想上师范类院校”[3]。因而导致师范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如今,新入职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从专业素养看,他们的‘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阅读、教育写作等教学基本功,尤其是敬业精神,普遍感觉大不如前。正如有人戏言,这样的教师‘有文凭,少能力;有知识,少文化;有牌子,少里子’”。[4]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科院吴正宪指出:近年来,“实际上来应聘教师的很多,但是师范类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学校对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大,而招上来能够立刻独立顶岗的专任教师不足”。新招上来的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这些老师上手慢,不能独立带班,校长对此很头疼[5]。 (三)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形势下,对非师范毕业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不设门槛 近年来,教育部一方面相继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教育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另一方面,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非师范类毕业生可以与师范类毕业生一样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简称“国考”)。但对非师范类毕业生参加“国考”没有设置相应条件,如规定修完一定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参加一定期限的教育实习等。这种制度设计对于教师教育体系无疑是一种致命打击,上不上师范都一样,实际上是摧毁了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教育的优势丧失殆尽。我们应该看到“国考”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它对师范毕业生的质量是一种检测,对教师培养院校提高培养质量是一个促进。但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教师与医生都是专业性职业,医学类毕业生的医生任职资格为什么不进行“国考”,非医学类的毕业生为什么不通过“国考”取得医生任职资格证书?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教师是不是一个专业,教育科学理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核心素养是否重要和必要。一个没有经过教师专业课程学习和训练的非师范毕业生仅仅通过笔试和面试就能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教师专业化的否定。它意味着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和具有一定的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然而“坚持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并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当教师”[5]。而且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是需要经过职前和职后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教师不是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