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共和主义的政治原形包括: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古罗马的共和国及近代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城市共和国等。①其主要理论家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古代思想家,以及追慕古典传统的马基雅维利和卢梭等近代思想家。公民美德与混合政体是古典共和主义最为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对公民教育的重视则可以视为它区别于其他政治思想传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而无论是古典共和主义思想家的公民教育构想,还是古代共和国中的公民教育实践,都对西方的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的是,在古典共和传统中,“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教育应当着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这其间的古今之别是非常明显的: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体系虽然不排斥对公民基本美德的培养,但由于其单薄的公民美德观(表现为所谓的"civility"),这方面的内容与人文博雅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是次要的,也是富有争议的;而在古代世界,公民德性(civic virtue)教育则构成了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我们知道,自公元前5世纪由普罗塔戈拉和高尔吉亚所肇始的智者运动以来,古典世界出现了两种教育理论:一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教育学,一是以伊索克拉底—西塞罗—昆体良为一脉的修辞术教育。但无论是哪种教育理论,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德性教育。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借雅典客人之口探讨了古典理想中教育(paideia)的本质,他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诸如做生意、造船等技巧训练的教育;一种是“从童年开始就引人追求美德,令人渴望成为完善公民的训练”。前者“与理智和正义没有任何关系,目的在于获得财富或使身体健壮”;后者的目的是“让人知道什么是对正义的服从,怎样以正义使人服从”,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古典世界的教育、伦理和政治存在着内在相通性和一致性:“好人”就是有德性的人,只有好人才能成为好公民,而且教育是使人变成最优秀者的绝佳捷径,因此,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事情。[1] 古希腊另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伊索克拉底在其教育宣言《驳智术师》中也重申了古典共和传统中的“德性教育”主题,他指出,学习政治的智慧与言辞即修辞术,对践行德性最有帮助,是一切知识当中最高贵的,要求学生长期努力和辛勤付出,但回报是得到知识和实践智慧,而这些对公共德性而言是不可或缺的。[2]“学习政治的智慧与言辞”这一理念是伊索克拉底全部教学实践的缩影。和柏拉图一样,伊索克拉底创办了学园,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演说家从他的学校走出,他的教育目标是教导公民在他们自身的私人生活与公共事务中取得成功。他用一生的教育实践向我们证明,修辞术不仅是参与现实政治生活的工具,而且也是传递高尚道德的手段。 在《演说家的教育》的前言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培养的演说家是完美的演说家,他只能是一个善人,因此,我们要求他不仅有非凡的演说能力,而且拥有一切道德德性。”这个拥有一切道德德性的演说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民,一个适合处理公私事务的人,一个能够以其建议指引城邦、以其立法奠定城邦、以其洞见改革城邦的人”[3]。在昆体良看来,一个在法庭上为正义辩护、指导人们趋善避恶的演说家,首先应具有崇高的品德,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演说家;因此,昆体良反复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德性而又精于雄辩的人,崇高的德性甚至比广博的知识和雄辩的才能更重要。 古典教育的核心即德性教育,就是要把最优良的事物如节制、勇敢、正义等美德植入公民的灵魂。既然只有德性教育或者说公民美德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通过哪些方式来教化公民,使他们拥有优异和卓越的德性呢? 在《普罗塔戈拉》的著名段落中,柏拉图从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两个方面清楚地表达了实现德性教育的途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教育和训诫,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他“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个美、那个丑,这样虔敬、那样不虔敬,做这些、不要做那些”。柏拉图认为教育需要系统的训练,教师要教授一门门的技艺,比如,要进行诗教,要强迫孩子诵读并背诵诗作,因为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警言,还有不少古代好男子们的外传、颂赋和赞歌,可激发孩子们去摹仿他们的德性;还要进行乐教强迫孩子们的灵魂熟悉节律以及和音,养成好的品性;还要进行体育教育以期有更好的身体可以为有益的思想效力;最后,强迫孩子服从城邦的法律,按照贤明的古代立法者发明的立法来统治和被统治,谁要是特立独行,城邦就进行惩罚。“一个男子的德性——如果有这种东西,它必然便是所有人必须分有的东西……‘如果有这东西’就必然得训导和惩罚没有这‘德性’的人,无论小孩、男子抑或女人,直到通过惩罚使他变得更好。”[4]“强迫”、“惩罚”这样的字眼反复出现,说明了其在教育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人的灵魂不会自觉向善,在从初级灵魂向高级灵魂上升的过程中,需要教育的训导和强制。在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实践中,诗教、乐教和体育(军事教育)都是公民进行德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在驯化自然情感、发展道德德性、实现更高的理智德性方面,诗教功不可没。在学校中,诗人的作品是学习的主要教材,背诵荷马诗篇和赫西俄德诗篇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公元前七世纪,阿提卡诗人提尔泰奥斯的诗描绘了理想的斯巴达男性的英勇形象,“他站在阵列的第一线,严守阵地丝毫不动摇,他深知这是为了城邦和她的所有子民”,从而激发士兵战斗激情;在历史史诗《布匿战纪》中,奈维乌斯用诗歌表达罗马军队的牺牲精神,“他们宁可让自己就地丧失性命,也不愿带着耻辱回到同伴中间”。[5]诗歌所展示的英雄人物的勇敢、力量、正义等,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疏泄,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劝善戒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