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3-0095-08 道德,说到底是一种社会约成的精神强制。“约”就是凝聚的过程,在历时性上,是一种“规约”的传承;在现时性上,过去的“规约”与时代结合又必须持续不断地“约成”新元素,即使之得以发扬。道德之所以能发挥精神强制的作用,关键在于它凝聚了一种社会的价值共识。德育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开展的教育活动。道德生活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1],德育的要旨在于要按照个体德性成长的规律建构可能的美好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引导,是教育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它要求将个体发展的合理性需要与社会规范性需要相结合,通过德性引领实现对生活的引导、批判和超越,促成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和不断衍生。由此可见,德育的核心在于价值引领,德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德性价值一致性认识的生成和实现。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学界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中,学界先后提出了主体式德育[2]、情感德育[3]、生态德育[4]、生活德育[5]等理念和模式。这些探索对于解决道德认识和道德态度问题有很好的启示,但因未切中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因素,对价值引导重视不够,导致实践中过度盲目探寻具体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一种德育的“路径依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着眼于德育的现实环境,针对环境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的解决寻找出路。价值冲突与价值分化是当前德育面对的主要时代语境,因而,凝聚价值共识是德育走出现实困境的关键。 一、德育中为何要凝聚价值共识 (一)情感德育难以走出知行困境 当前学校德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人们期待的“立德树人”的德育预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中极力推崇以和谐统一为主旨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整个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个人道德越来越走向基于特殊主义和情感偏向的自我,以及基于利益的理性意志[6],德育中习得的传统道德对受教育者行为的约束力逐渐呈现总体消退和差异分化,并由此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道德行动相对于道德认知不足,即基于情感偏好的知行不一,或基于理性自觉下的知而不行。学生的这种知行矛盾,是影响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 从个人角度来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非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不足,而是行动的动力不足,意愿不够强烈。学生缺乏自我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动机未能被充分激发,缺乏实现道德价值的实践体验。因而,这种知行矛盾反映的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态度问题,而不是认知和能力问题。[7]德育中,道德自律源自道德动机,而道德动机又源自道德情感。但是,情感不具有稳定性,尤其是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依托情感激发开展德育,能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难以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这就可能导致因情感偏好而产生知行矛盾。因而,仅仅依靠情感培育和态度转变开展德育是远远不够的。 (二)价值因素是道德活动中的关键 事实上,在情感和态度背后,对道德活动起关键作用的是价值因素。道德价值主要体现为精神和心灵上的一种需要和自觉,它是道德自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它包括道德人格价值、道德品性价值、理想信念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行为价值。价值因素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的动力之源。可以说,任何道德都蕴含一定的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偏向。德育中不可能做到排除价值判断而完全实现价值中立。道德自律产生的关键就是价值维度相统一的情感自觉。自觉与自律总是以认识和评价活动为前提。由于现有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大量过去道德实践中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德育过程中评价活动总是先于认知活动。德育评价活动首先应确立道德的评价标准,而价值正是道德评价的首要标准。但问题在于,几乎任何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价值标准,应以何种价值标准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 (三)凝聚价值共识是德育价值目标实现的前提 樊浩认为,道德之“道”,兼有真理与价值的双重内涵,它为“求真”和“向善”两个维度提供了依据。道德之“德”则是在“求真”和“向善”两个维度上的主体建构。[8]而作为完整的德育,不只体现在“求真”和“向善”两个维度上,还应体现在更多的道德价值引导上。德育中的价值引导要做到求真、向善、崇美、生爱的统一,在认知与行动上的逻辑就是知、情、意、行、信的统一,这就是德育中道德评价所应倡导的价值标准。知、情、意是德育具体过程的基本环节,“行”的发生是德育过程的结果呈现,但它不是德育的终结。德育要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稳定的“行”,而不是随性的、不确定的“行”。这就需要知、情、意的高度协调统一,建立一种持续稳定的“信”。因而,“信”的建立才是德育过程得以完全实现的标志。“信”的建立依赖于价值共识的达成。这种价值共识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真、善、美、爱四个道德价值维度上的共识,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在知、情、意、行上的一种统一。 从道德价值维度上来看,德育的目标就是个人道德真、善、美、爱的统一,内外协调一致,人格健全。在德育实践中,德育工作者往往比较强调道德的“向善”导向,而对道德的其他价值导向有所忽视。事实上,当前德育实现中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定程度的价值混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视角来看,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在实践中被过度的个人情感偏好所淡化,被物欲异化的理性自觉相对化,维系社会共同信仰的核心价值构建不够坚实,以社会公德为基础的社会之大爱深入人心不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道德之美好的感受和体验不够深刻,对德育的现状不大满意。二是从个人视角来看,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由于自身价值混乱,出现道德知行矛盾,致使德育效率不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德育中价值引导不到位,德育具体实施中未能充分凝聚价值共识。因而,开展价值引导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凝聚价值共识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我国对学校德育提出的目标是要实现“立德树人”,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背景下,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必须“价值先行”。价值先行,就是要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开展德育。而当前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凝聚价值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