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作者简介:
王嘉毅,甘肃省教育厅厅长,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封清云,张金,甘肃省教育厅干部。兰州 730030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发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精准扶贫须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重点、确保精准,各项支持政策既要有利于贫困家庭子女自强自立,还要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到2020年贫困人口必须全部实现脱贫,并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供决策参考。

       一、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应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总的来讲,就是要聚焦贫困人口对接受各类教育最迫切、关键、突出的问题,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构建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学生资助、考试招生等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系,实施“由点到面”的一揽子支持计划,确保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惠及广大贫困群众,整体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一)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75%,但大多数贫困地区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偏低、幼儿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幼儿教职工缺编严重,专任教师和园长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普遍。因此,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心任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打破“贫困代际传递”、解放农村劳动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扩资源”的思路,构建完整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

       第一,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须坚持“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师资,有利于幼儿安全方便就近入园,有利于落实乡镇街道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和插花型贫困县有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改造建设幼儿园或新建幼儿园,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解放农村劳动力。

       第二,要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保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应当形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在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乡、村两级学前教育发展,既要解决乡镇中心园“大班额”问题,也要抓好乡村幼儿园布局,确保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让幼儿就近安全入园。

       第三,必须注重科学保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不能因为师资短缺或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而让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教育。

       第四,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贫困地区教育财政保障能力有限,仅靠公办幼儿园很难满足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需求,可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形成公办民办互为补充、多元并举的办园格局。

       第五,深化改革,建立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当前,通过深化改革,既要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又要将免费政策向学前教育阶段延伸。既要改善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为农村幼儿提供午间寄宿服务;也要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幼儿营养状况,将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纳入“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幼儿提供免费营养餐,着力解决农村幼儿“上好园”问题。既要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也要促进公办与民办互为补充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二)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小规模学校和微型学校运转困难,边远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精准扶贫要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既要“兜底线”又要“促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做起,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第一,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室、桌椅、图书、运动场地等教学设施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基本满足生活需要;到2020年,全面完成“改薄”任务,使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第二,保障村小和教学点基本办学需求。确保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兜底,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进一步改善边远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中央和省级资金安排上给予贫困地区村小和教学点大力倾斜,不足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完善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政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城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和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等政策重点向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