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创与精准推送:数字教育资源的新发展

作者简介:
余亮,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yuliang@swu.edu.cn;陈时见,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比较,chenshij@swu.edu.cn;吴迪,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wudi19880505@163.com。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深入推进,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至关重要。该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透视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理清基本要素,建构比较分析框架,遴选国内外10个典型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归纳出数字教育资源的新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形态趋向多元化,支持教与学并举,且易于转换;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由集中走向共创,注重用户参与建设和共享资源;数字教育资源的服务形式由用户自主检索转向捕捉用户需求,精准化定位与推送;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由标准化外部评价转向用户过程性评价与建设者自评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紧密联系,互为一体。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6)04—0052—06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深入推进,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至关重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1]。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初期以资源库为主,资源库按学科分类组织,易于管理和扩充,资源形式多样,能初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形式和服务升级,从而出现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微教学视频资源库等多种新型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改进了用户体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与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相结合为主要目标。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正大踏步向前迈进,资源从无到有,从低质到优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交互,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2]。但其中也存在一定局限,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建设模式、服务形式和评价方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需求。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从教育生态学视角,透视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理清基本要素,建构比较分析框架,遴选国内外10个典型的项目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数字教育资源比较分析

      (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要素模型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系统中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由教育机构或组织提供的、能够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其包括物质环境、课程资料、师资等。数字教育资源属于课程资料的范畴。由此,可以这么认为,数字教育资源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与开发,支持教学活动开展,以数字化形态存储的课程资料。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环境与主体两大部分,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而主体部分则是人,即参与教育活动的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家长等[3]。在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中各类主体、关系及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联结构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中,数字教育资源在生产者、传递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人群之间流转[4]。因而,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的主体,即是数字教育资源的生产者、传递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生产者是数字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包括各级行政机构、学校、企业以及自主开发和共享资源的民众。传递者是数字教育资源传播平台的运营方,包括网络教育科技公司、社交平台运营公司(百度、腾讯、天涯等)以及媒体企业等。消费者则是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方,即所有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民众,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自学者。分解者则是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方,负责数字教育资源的审核、评估和质量控制,保障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使其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从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角度,各主体分别有其侧重点,生产者关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即谁来建?建设模式如何?传递者看重数字教育资源的形态,颗粒度如何?支持教还是支持学?消费者则更加重视服务,数字教育资源的服务形式如何?是否方便易用?分解者定位于评价,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行管理和引导,以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这四个主体的侧重点,即构成了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要素:形态、建设、服务和评价,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形态是基础也是核心,其决定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服务和评价。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是先导,建设支持服务,而服务直接指向最终用户,评价帮助改进建设和服务。

      

      图1 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要素关系模型

      (二)比较分析框架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要素包括形态、建设、服务和评价。数字教育资源形态处于核心地位。由于资源使用者的不同,资源形态的呈现各有所异,包括服务于学生的“以学为主的资源”、服务于教师的“以教为主的资源”以及既服务于学生又服务于教师的以“学教并举的资源”。不同资源形态直接反映了资源需求者的差异,何种资源建设模式可以使得各类使用者的需求得以满足?总结国内外各种资源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民众自建三种。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基础上,数字教育资源依托于服务形式传递到终端用户。资源只有被送到需求者手中,才能发挥本身的作用[5]。一般而言,数字教育资源有推式、拉式以及推拉结合三种服务形式。推式即是资源提供方通过频道、电邮、新闻组等方式向用户发布资源更新信息,供有需求的用户选择使用,推式具有便捷、及时反映资源信息的优势,可满足大众用户的一般需求,但针对性较差。拉式则是用户根据自身的资源应用需求,灵活选择分类检索、关键词检索以及推荐检索等各种方式,从资源库中遴选所需资源。其针对性强,易于贴近用户需求,但对用户检索技术有所要求,且耗时、费力。推拉相结合则综合利用了两者优势,资源提供方获取用户信息,根据用户特征推送资源,且在用户自主检索过程中,不断提供推荐信息,直至用户检索到满足需求的资源为止。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方式主要有外部评价、用户评价和自主评价三种类型。数字教育资源的形态、建设模式、服务形式和评价方式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以此四者为一级维度,相应的子集为二级维度,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比较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该框架的构建是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理论推演,有待于数字教育资源案例和项目的验证。因而,下文将从国内外选取10个典型的案例和项目,通过分析资源形态、建设模式、服务形式和评价方式4个维度,进一步验证该框架的有效性,从而揭示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

      (三)比较对象的遴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