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既是理论经济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也是历史学中专门史下的三级学科,具有跨学科的交叉特征。由于经济史学的特殊性,中国经济史研究存在两种范式,一种偏重历史学方法,注重文献诠释和史料考证;一种偏重经济学方法,注重经济理论和数量分析。①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在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有日益增多的趋势。②作者曾分析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现状,发现经济史研究中史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运用经济学范式时存在结构性差异。③由于经济学和史学两者的学科差异,经济学和史学界对在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的范围、层次、程度和前景等诸多方面,抱有不同的看法。在具体的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和史学范式的冲突也引发了双方学者的争论、困惑与思考。本文将首先剖析经济史在史学和经济学中的学科地位差异,主要是经济史在经济学界衰落和兴起的原因。其次解释两个学科间在经济史中运用经济学范式时的结构性差异,重点分析史学界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史学范式主导下对经济学范式的三点困惑。再次作为对史学界困惑的回应,评述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优劣。最后探讨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学和史学之间的借鉴与合作,推动国内经济史研究的路径。 一、经济史在经济学界的衰落和兴起: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 经济史在经济学界的衰落,主要源于经济理论发展的阶段性。而经济史研究在经济学界的复兴,既是国际学术前沿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将从外因客观因素、内因主观因素的角度对此进行讨论。 (一)经济史研究在经济学界的衰落源于经济理论发展的阶段性 经济史研究在国内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冷僻角落,甚至一度沦落到旁门左道的地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经济改革,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热烈探讨和对经济理论指导的巨大需求,带动了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界甚至是整个学界的显学。这些更加衬托出经济史研究的落寞。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从研究对象上看,是由于经济史研究与现实经济世界的脱节,无法“经世济民”。 从研究人员上看,同样接受过经济学训练的学人,更喜欢投身于可以“学以致用”的应用经济学研究。这些研究既可以回答迫切的现实问题,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题资助。而经济史研究的治学方式有别于经济学的其他专业,除了要有大的视野和历史纵深感,④繁杂的史料和文献更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沉潜。另外,经济史研究更强调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而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的灵魂,也是最难创新的。与经济史研究者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相比,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可以很快收回成本并获取收益。经济史研究这种与现实无关、对个人来讲“不经济”的特点,使经济史研究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国内许多经济学院取消了经济史专业。除了少数出于兴趣爱好、立志为学的学人还坚守经济史研究的阵地外,报考经济史已经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而这些因素,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经济史研究的衰落。⑤ 现在回顾这段时期,可以发现并非经济史无用,而是我们经济理论的发展还处于模仿与照搬西方经验的初级阶段。在向西方理论看齐的冲动下,我们探讨中西方经济共性的热情远大于研究双方个性和差异性的兴趣,而经济史研究恰恰是中西方经济发展差异性的逻辑起点。 (二)经济史研究在经济学界的复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诺斯(Douglass C.North)和福格尔(Robert W.Fogel)凭借经济史的研究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兴起,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经济史研究再次得到了国内经济学界的关注。⑥当前随着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日益发展,更多经济学者注意到,要探讨当前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经济绩效的差异及其根源,需要找寻不同的历史因素并以此分析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的现实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紧密相关。⑦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和民族自信的恢复,在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时,有别于早期对西方经济理论的照搬和套用,更多学者转而重视研究中外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来源,强调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与特色。而经济史的精髓就是尊重和揭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经济史的发展,可以归纳中外经济史中经济发展的共性,总结中国经济史中经济发展的特色,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历史依据。⑧ 当中国经济学者将热切的目光穿透现实的表象,投向深邃的历史时空时,也逐步发现有太多的研究素材和中国问题值得关注。此时从事经济史研究的经济学者一部分是史学兴趣使然;另外一部分经济学者从事经济史研究,是为了经济理论或经验研究的需要,将研究对象从现实转向了历史。这种研究对象的转向,是其研究本身的需要。例如对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需要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来支撑和验证其理论观点,而现实中短期内的截面数据是无法满足这种要求的。还有就是某些理论观点强调的一些经济现象,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而在现实中已经无法观察到,所以只能转而到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和挖掘。大多数这类研究,学者们都抱着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态度,尝试对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此时这类经济史研究已经可以“经世济民”、“学以致用”了,对经济史的研究在经济学人那里逐渐变得越来越“经济”。⑨ 总之,经济史的精髓是尊重和揭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当我们经济理论的发展超越模仿与照搬的初级阶段后,经济史可以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