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意义向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师范学院彩虹学者特聘教授;伍远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实践属性是学习的基本属性,价值性、情境性和过程性是学习的实践属性之特征。人作为实践的创造者,亦是不断追寻着意义的个体,由于学习实践属性的存在,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则成为学生不断追寻与创造意义的特殊实践活动。个体主体性的确立、意义感的获得和自我觉悟的提升,是学习实践属性的意义向度。提升课堂教学的发展性品质,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诉求。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字号: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学习仅仅理解为一种认知过程,且将实践理解为“动手做”、“操作”或“行动”,在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上,把实践看成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或方法,这种对学习、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失偏颇,从而导致学习方式的变革丧失了其发展性的意义达成,其内在根源是忽视了学习的实践属性和发展性意义。

      一、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特征

      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一种实践过程,这是由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对人的生成价值所决定的。“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必须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理性而有价值地寻求认识与实践的交融点。”[1]学习作为个体基于对符号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理解,探究外部世界并建立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样式。

      (一)实践属性是学习的基本属性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我们需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实践,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的双重关系,是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实践范畴揭示了作为社会活动主体与客观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在关系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属性是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外化,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构成的。实践属性是指人的活动和生存方式具有实践的三大本质规定性:一是确立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地位;二是主客体通过统一达成内在关联性,形成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世界”;三是主客体统一所体现的合价值性目标,即活动具有满足主体内在需要的内源性意义。

      学习作为满足人的成长需要的活动,本质上满足了实践属性的特质。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提出学习是“以交往与对话为特征的活动”[2],他将学习界定为一种“对话性实践”,即学习者与客观世界的对话、学习者与他人的对话、学习者与自身的对话,学习就是一种“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学习活动本身内在地包含着学生与自然世界、学生与社会世界、学生与自我世界的三重关系,因此,学习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特殊实践。首先,从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关系来看,学习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在学习活动中,个体与学习内容之间不断进行着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实践活动,作为客体的知识实现了人化,不断向人生成,逐渐获得属人性质,成为个人化的知识;作为主体的人通过思维、认知、体验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改造,吸收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重新建构包括他的需要、能力、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等在内的心智结构,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增加。其次,从学生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学习是交往性、社会性实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交流、沟通创造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朋友关系既是学习关系,又是伙伴关系。从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来看,学习是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是一种以自身为对象的特殊实践,是一种“人性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3]。在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客体,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改造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对自身已有的心智结构进行审视与反思,“积极推进已有心智结构按所需要的方向发生相应的变化,实现预期目的对象化、现实化”[4]。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这种特殊的实践中既改造了外部世界,也改造了自身内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扬弃外部世界和自身主观世界的自在性,实现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超越。

      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是构筑学生与外部客观世界、学生与自我精神世界关系的桥梁,是实现人的生成与发展的条件和素材,而不是目的。如果仅仅将符号知识或他人经验作为学习对象来接受或占有,而不能通过对知识所描绘的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掌握而建立起学生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在关联性,学习便丧失了实践属性;如果只能让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而不能获得“进入世界的知识”,只能占有公共知识而不能形成个人知识,这样的学习也丧失了实践属性。在学习活动中,丧失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性,只有对象性学习而缺乏学习的自我感和实践感,学习活动也就丧失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二)学习实践属性的特征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三种实践样式:认知性实践、工具性实践、交往性实践。学习的实践属性不是指普遍性实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实践样式,如单纯的动手操作、认知或社会交往,而是指学习活动内在地包含着多种实践特质,是高于某一种单一实践样式、具有丰富内容和明确价值取向的目的性与意义性活动,学习的实践属性并不是指学习活动与人类普遍的实践方式具有等值性。学习的实践属性具有价值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特征。

      学习实践属性的价值性。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可见,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种的尺度(即物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的统一。物的尺度是指外部对象的尺度,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说明的是“如何实践”的问题,形成的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认识;人的尺度是指根据人内在的愿望、目的和需要改造对象,说明的是“为何实践”的问题,形成的是关于世界的价值性认识。人的尺度作为价值尺度,体现了实践的价值性,体现了实践的人文关怀向度,这是实践最为根本的属性。具有价值性的实践总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关系着人如何寻找真正的精神家园的问题。实践的价值维度意味着实践不仅仅是求真的活动,更是求善、求美的活动,是真、善、美的统一。学习实践属性的价值性意味着学习不是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的,而是一种价值性实践,充满了多种可能的价值关怀与追求。学习不是纯粹地掌握知识去认识、适应、改造外部物质世界,获得“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技能,它更根本地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强调从“人的尺度”出发领悟“为何而生”,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通过价值性的实践活动,学生体验生活的善与美好,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形成完整、完满的人格,达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