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对“文艺与政治”、“艺术典型”、“文艺创作”、“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经典命题都作出过独特的阐释。就文学的创作过程,他提出了“人民力”与“主观力”的问题,并在对丁玲、杜鹏程等作家作品的批评中表达了他的思想,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应该是“将实践的主观服从于认识的客观,而又将认识的客观移行于实践的主观”。①在他看来,艺术创造是艺术家以客观的社会现实为基础,通过主观的实践,将自我意识与思想、创造志趣与客观结合的过程。关于文艺创造过程中的“客观”与“主观”的问题,冯雪峰提出了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即“人民力”与“主观力”。 一、人民力:创作过程的客观标准 文学创作是否有客观标准?如果有,这个客观标准又是什么?为此,冯雪峰提出了“人民力”的概念,并通过它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1.“人民力”的提出。冯雪峰在1946年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一文中最早提出“人民力”的概念。针对当时的现实主义创作,他认为,“第一是关于人民力的反映或追求的问题;第二是大众化的创作实践和民族形式的创造。”②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家,冯雪峰在20世纪40年代先后写作了系列论文,包括《论典型的创造》(1940)、《论形象》(1940)、《论艺术力及其他》(1945)、《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1946)、《题外的话》(1946)等,较为全面地思考了文艺的重大问题,意识到了“左倾”对革命文学的危险。他虽然当时也处于“左”的政治环境中,对文艺的看法也受到“左”的影响,但却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左倾”思想的错误对文学创作的危害。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他明确地提出“左倾机械论”是革命文学的主要错误,第一“是使文艺与政治之战斗的结合变成了机械的结合,使文艺服务政治的原则变成了被动的、简单的服从,取消了文艺之对于人民的丰盛的现实生活的具体掘发和反映,也取消了文艺的反映和推动群众的意识斗争的更为根本的任务,取消了从具体生活和斗争的反映中文艺的教育、战斗和创造的机能。”③认为“左倾机械论”没有正确理解文艺来自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生活与革命斗争的要求,而是让文艺创作变为政治原理与政治口号的复述,让文艺内容变为政治上的教条与公式,从而失去了积极的战斗力。第二“就是运动路线上和文艺批评上的所谓宗派主义或关门主义的倾向。”④认为有些“左倾”者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来要求作家,对于中间作家以及许多不属于革命文艺阵营的作家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产生了宗派主义。针对“左倾机械论”的错误,尤其是第一点错误,冯雪峰提出了对“人民力”的反映和追求的问题。 2.“人民力”的内涵。冯雪峰认为,“人民力”是文艺发展的要求。他说:“现在现实主义的理论和运动的方向,是向着文艺之人民力的反映和大众化创作实践的展开,在这方向之下,我们上文说到的各种错误倾向就必须有正确的纠正。”⑤“人民力的反映”是文艺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纠正各种错误文学倾向的要求。紧接着他又说:“谁都认为反映全民族的人民的生活和现实的斗争,特别反映在飞跃地发展着的人民的新生的力量,是我们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现在所追求的唯一根本的目标。”⑥冯雪峰一方面以“革命现实主义文艺所追求的唯一的根本的目标”来说明“人民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大致表述了“人民力”的内容,即要反映人民的生活与现实的斗争,尤其是要在斗争中揭示出“人民的新生力量”。 冯雪峰认为,“人民力”即人民的力量。他说: 人民的力量,对历史和社会的客观本身及其变动上的其他的客观条件说,是人民的主观的力量;但对作家或文艺的主观说,它是客观。人民的力量又是怎样来的呢?来自历史的现实的矛盾斗争中。正惟这客观的人民的斗争和力量,才是文艺的思想力,艺术力,作品或作者的一切主观战斗力的源泉。⑦ 这一段阐述虽然还不是对概念所作的界定,但大致划定了边界,那就是“人民力”是人民在现实的矛盾斗争中的力量。温儒敏先生将他的“人民力”具体化为“人民在推进历史和变革现实中所表现的力量,又体现为革命的要求、历史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等等”,⑧认为是冯雪峰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民看作是主宰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这一信念支配下提出来的概念。以这样的视角看,冯雪峰的“人民力”便有了某种哲学上的意味;同时,在他的“政治论”中,“人民”又是政治需要争取的力量,政治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人民的力量,所以,“人民力”便具有了政治和哲学的意味。但作为文艺理论家的冯雪峰,他认为“人民的力量”最终还要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去,作家从客观的人民的斗争中汲取力量,使创作的文艺作品呈现出思想力与艺术力,将历史现实矛盾斗争中的人民的力量透过作品映射出来,使作品表达出“人民之历史的要求、方向和力量”。由此,“人民力”也就成为了文学批评的概念。 “人民力”中的“力”字,不仅指的是“力量”,更包含了“有力度”的意思。也就是说,创作不仅仅要真实地反映人民社会生活,而且还要“有力度地”反映这种生活,从中体现出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方向。冯雪峰的“人民力”包含“人民”和“力”两个方面。“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在那时的历史现实中,冯雪峰的“人民”主要指那些与广大劳动群众有关的,并以他们为主体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力”是动态的,是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中所体现出来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