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文学地理学对现有文学起源论的修正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建军,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邹建军(1963- ),男,四川内江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地理学研究;张三夕(1953- ),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

原文出处:
长江学术

内容提要:

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对于我们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文学发展的认识以及对文学构成形态的理解,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产生于“劳动”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学发生于“游戏”被认为是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长期以来少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也少有人怀疑过它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然而,我们在研习文学史的过程中,在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神话与传说、散文与诗歌,与人类的“劳动”、“游戏”没有什么联系。正是因此,我们才提出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与人类早期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有着重要关联的观点,提出文学发生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主张,由此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地方文学与民族文学,由各地方的文学与民族的文学而形成了所谓世界的文学。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字号:

       文学地理学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但不只是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可以研究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历史、文学的构成、文学的传播等问题。从前我们对于文学的研究,往往是从时间的角度进行,特别是对于文学史的研究以及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从空间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明显存在严重的不足。空间当然不等同于地理,但与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空间存在很大关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是不可想象的,而所谓“空间”,主要就是由地理(文学地理学所谓的“地理”,本质上就是“天地之物”,即人在天地之间所能够看见的所有事物,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所构成的,大地、天空、风云、雷电、水文、气象、物候等,都是重要的地理因素。所以,空间对于人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超过时间对人类的影响。时间一般不易把握,从物理学上来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从哲学来说是一种具象的存在;而空间却是一种具体的存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生活在特定的空间之中,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因此,文学对于时间的把握往往可以体现出作家对于生命流逝的感受,而文学对于空间的认知往往体现出作家对于生命存在形态的把握。我们从前的文学研究并不注重文学产生的地理环境、作家生活的地域环境、文学构成的空间形态和文学传播的区域优势,致使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缺失,甚至影响到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来源、文学发生、文学产生问题的认识水平。

       文学地理学研究自古就有,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文论史上,都有比较丰富的关于文学与地理关系的论述。但是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步较晚,在西方大概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中国只是最近三十年才真正地丰富和发展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创见。其中,对于文学的起源、产生与来源问题,文学地理学者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在西方,早在19世纪初叶,法国学者史达尔夫人就把欧洲文学划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认为南北文学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别,其根源在于它们产生于完全不同的地理与气候区域,这些环境因素对于南北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史以来就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她并没有全面地论及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等理论问题,但从其主要的文学观点而言,则认为任何国家与民族文学的起源、发生与来源,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地域文化,文学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就是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著名学者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里,也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其基本内容、基本情调和艺术风格,总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与人种所决定的,这就是有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国古代如《淮南子》、《汉书·地理志》、《风俗通义》、《隋书文学传序》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只不过论述不太集中、地理意识不强而没有引起后世的特别关注。近代刘师培提出了著名的“南北文学不同论”,认为中国的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原因在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存在着巨大差别,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与民风民俗等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程千帆先生在《文论十笺·南北文学不同论》的总评中就曾经指出:“吾国学术文艺,虽以山川形势、民情风俗,自古有南北之分,然文明日启,交通日繁,则其区别亦渐泯。东晋以来,南服已非荒徼;五代以后,中华更无割据。故学术文艺虽或有南北之分,然其细已甚,与先唐大殊。刘君此论,重在阐明南北之始即有异,而未暇陈说其终则渐同,古则异多同少,异中见同;今则同多异少,同中见异。此其今古之殊,亦论吾华文学发展之地理因素所不可忽者也。且地理区分,于文学之发展,固不失为重要之因素,然实非决定性之条件。刘君此论,于吾国南北之殊,强调过甚,遂若舍此一篇,即无以解释周、秦以此文运之变迁,此亦一往之见”①。在这里,程先生认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地理因素,是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的,可以唐为分界线,在先唐文学中南北差异较大,而唐以后的文学中,南北差异越来越小。程先生批评刘师培在论文学与地理关系时对南北差别强调过甚。我们觉得程先生的这个观点,是符合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的。这就说明地理与文学有密切关系,但不宜把地理看作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唯一的“决定性之条件”。程先生的观点,同样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文学与地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当代学者曾大兴教授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东、西方文学的差别其实比南、北方文学的差别还要大,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别,也是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之不同,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诗人作家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而学术界还少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从以上学者提出的观点可以看出,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与特定的地理形态与地域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文学产生的主体自然是人,而不同地区的人之所以可以创作出不同的文学,是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的文学作品之创作是通过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就是对作家的影响而实现的。因此,在文学的起源与发生的过程中,地理或地域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比起所谓的“社会生活”来更加重要,有的时候还起到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而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中对于文学起源、发生与来源的论述,则完全忽略了这一点。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甚至重大的问题,因为文学产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社会,作家也不完全是由社会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也不可能是文学的唯一来源,文学也不可能只是产生于劳动,更不是产生于游戏,相反,文学产生于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离开了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的支撑,民族的文学与地方的文学就不可能产生,而没有各民族的文学与各地方的文学,就没有所谓人类的文学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