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述评(二)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张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原文出处:
华中学术

内容提要: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情况作了系统梳理和筒要述评,并试图通过六个时段的划分来把握中国学界在译介和研究工作上的不同特点,呈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发展轨迹。这里发表的是《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述评(一)》的续篇,述评的是1979年至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和研究情况。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字号:

       四 第四个十年(1979-1989)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中国在其第四个十年里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其时,破除极“左”思潮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曲解,引领新中国文学艺术在马克思主义轨道上的重新出发,再次选编、出版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已经成为文艺界的普遍要求。中国学界迎来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的新的春天:1979年人民出版社推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单行本①;1980年出版了新的一卷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1982-1983年,两卷本《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与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几乎同时出版;1983年《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也得以面世。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②,是以50年代周扬校订的同名书籍的选编篇目为基础,从20多篇增加到50篇,译文全部采用中央编译局的翻译,其中有的文章在出版前还由中央编译局重新校订。

       陆梅林辑注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③实际上参考了苏联学者米·里夫希茨编选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但辑注者没有明确交代。在里夫希茨所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册里,编选者按照“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中的艺术”和“艺术与共产主义”几个问题,辑录马、恩的有关论述,而把“专门论述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的那部分现在提到了首位”。与里夫希茨的编选不同,陆梅林辑注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则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置于卷首。编者的认识是,“在选辑文学艺术论这部分时,着重辑录了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考察人类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现象的科学的方法论,具有指导的意义”。而且,顺应中国学术界在新时期重视研究文艺审美特性的时代文化需要,编者认为,“马克思在美学方面,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和命题,值得深入探讨”④。这种选编思路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学者更加重视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且按照文艺自身的特性与规律,科学地分析文学艺术问题。

       程代熙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⑤并不完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60年代分为四册出版的同名著作的再版。这个新的中文版是根据俄文版原著第2版即里夫希茨1976年的修订版译出的;与原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相较,新版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所有条目的译文,凡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里有的,均以“全集”或“选集”的译文为准;二是恢复了原人民文学出版社未予以编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生活》一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所编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⑥,则是一部中国学者自主选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著作。与以前已经出版的翻译苏联学者选编的《列宁论文学》(含书信共28篇文章的小型本)和《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两卷集的大型本)不同,这本书收集了列宁有关文艺论述的主要论著,在篇幅上是介乎上述两本书的中型本。钱中文在后记中对本书选文所体现的列宁的文艺思想作了全面论述。

       陆梅林辑注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所编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两本书,是80年代新中国翻译、出版马恩、列宁经典文艺论著的重要成果,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必备、必读书籍。这两部书在选编上突出的马克思美学思想、马恩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列宁的能动反映论、艺术属于人民等重要思想理论,都对中国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在《红旗》1982年第22期上,发表了列宁1905年撰写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的新译文。新的译文把文章标题以及贯串全文的关键词语“партий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作了新的翻译,将旧译的“党的文学”改译为“党的出版物”。译文作这样的修改,更为符合列宁在全文中强调的党的出版物的宣传工作性质,而并不是把文学这个与党的出版物在概念上不能完全等同的东西,单纯地作为实现党的工作任务的工具。198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以来领导文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党的文艺方针,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贺敬之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根本原则是对的。他解释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这一点,很精辟,我们要坚持。但他讲‘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讲‘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讲的就有些极端”。查阅毛泽东的延安讲话,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⑦。从中可见,毛泽东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论断的理论根据就是列宁1905年的这篇文章,他把列宁表述的党的文化机构的出版物是党的“齿轮和螺丝钉”的思想,根据当时将“出版物”译为“文学”的中文译本,得出文学艺术必须从属于党的工作任务的结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所编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采用了中央编译局1982年的新译文,准确、客观地呈现了列宁的思想,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文艺方针的调整,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推进文学艺术在“文革”之后的巨大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