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教育学术传播的特征、挑战与应对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铭凯(1987- ),男,甘肃天水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教育学术具有公开性、交流性和接受评议性三重特性,传播是教育学术发展的本体命题。当前,以多种现代微平台为表征的微时代深刻影响着教育学术传播。微时代的教育学术传播具有效能急速增强、样式情境交互和平台复杂运转的特征,同时,面临来自理念冲突、实践区隔和效果隐忧三个方面的挑战。因此,要探索建立以观念转变为引擎、条件跟进为保障和效果保证为动力的应对机制,确保微时代教育学术传播的科学、有效,并以此提升教育学术发展的自身品性。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5)31-005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当前,这种影响最明显或最直接地表现为悄然刮起的狂劲“微风”。“‘微’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力量和技术优势解构着原本的教育技术领域,建构着全新的教育技术世界。”[1]时下,以微博、微信、微论、微云、微米等为代表的微载体已经渗入教育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当前的教育正在接受“微风”的吹拂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深刻变革。芬奇和沃克(Fincher and Work)认为,各类学术的共同点在于同行评议、公开传播与交流[2]。就教育学术而论,因其公开、交流、评议的内在特质,在“微时代”必然面临重要转折和挑战。教育学术传播即是教育学术通过一定的介质,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公开的、可供交流和评议的作为。从学术传播的视角探讨当前教育学术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理性应对“微”时代之于教育学术的挑战,推进教育学术的发展,而且能以此革新教育学术传播的载体与方式,使其朝着符合时代脉搏的方向扎实挺进。

       一、微时代教育学术传播的特征

       (一)急速增强的传播效能

       教育学术的传播究其本质,是讲求传播的时效性和高效性,即效能。时效就是要尽可能缩短传播过程中的时间损耗,及时、有效、准确地进行传播交流;高效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信息以供交流。就此来讲,微时代恰巧可以满足教育学术传播的时效性和高效性。一方面,微时代可以实现信息通过平台的及时传送,大大降低了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的时间损耗,终端间的畅通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微时代可以提供多种终端的连接,使得同一时间轴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确保了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信息。相较于传统方式,网络学术信息的发布“能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3],网络时代的交流以比特的形式处理信息,“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传播质量更高,信息容量更大”[4]。

       (二)情境交互的传播样式

       传统的教育学术传播大致包括亲自参与、纸质讯息、口耳相传等,实际上,随着教育学术神秘面纱被揭开,这种以“隔空喊话”为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一种真实的、情境性的教育学术传播样态呼之欲出。微时代以其多样化的载体为平台,将图、文、声、像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不仅使教育学术传播的样式更加灵活,也使其更加符合人们对于教育学术传播的内心诉求。在这样的平台上,“加速了信息共享,促进了问题研讨、课题合作攻关等”|5],使“复杂的教育实践不仅能够得以表征,而且还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进行传播”[6]。从这一意义上讲,微时代已经带领我们进入了教育学术的另一个世界,一个生动鲜活的真实情境世界。

       (三)复杂运转的传播平台

       教育学术传播不是一种自动化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播,这种传播自然是条件性的。这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传播的目的。传统的教育学术传播由于介质(实体)的单一性,传播对条件的要求自然也比较低。在当前的微时代,人们试图利用各种可供和可能利用的微平台为教育学术传播服务。辩证地看,丰富了的教育学术传播介质为教育学术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反视之,这种多样的、开放性的介质本来就对教育学术传播提出了更高的条件。此外,学术信息可能因专业人士的缺位而精华与糟粕混杂,信息量的庞大和分布零散使得搜索成本增加,有些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7]。这在硬平台和软资源两个方面客观上提高了教育学术传播的条件,从而使得传播实践呈现出复杂运转的态势。

       二、微时代教育学术传播的可能挑战

       (一)传播愿景与学术思维的理念冲突

       “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促使人们要去变革现有的学术交流方式,就是学术交流的数字化、网络化,建立一种新的学术交流体系模式。”[8]无疑,微时代正在且必将持续改变教育学术传播的方式。从显性层面看,教育学术的传播载体和方式可能因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传播介质的多样化、传播样式的灵活化等;从隐匿层面看,微时代将改变的是人们对于教育学术本身的理解和对其传播的认知,一个疑问可能萦绕心头:那些原本的教育学术通过多种微平台所传播,其还是教育学术吗?正是人们在认识上的疑惑使得教育学术在微时代遭遇尴尬与窘境:一方面,无法回避人们固有观念上的抵制;另一方面,还要紧随微时代的步调充盈本体生命。实际上,这种质疑能够产生并且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于人们观念的迟滞和思维方式的固着,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总给人们以踏实感,而虚拟的、仿真的、情境性的形式又总让人们怀疑其真实性。可以说,微时代教育学术在传播上遇到的理念上的障碍,根源于人们的实体思维方式和固有认知模式,这可能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

       (二)传播平台与技术辐射的实践区隔

       微时代为教育学术的传播搭建了多种平台,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和使用的方式,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介质达成传播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微时代的教育学术传播应该是更具生命力的。然则,微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平台和技术构成的信息化运行模式。也就是说,平台搭建和技术支持是微时代信息实现传播、交互、共享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微时代的教育学术传播自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这既包括公共性的硬件平台,也需要符合要求的个人终端设备。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长期存在的区域教育差距,教育学术传播本可能为教育欠发达或者薄弱地区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微平台让教育学术的传播实现同步、开放和共享,以更好地发挥教育优势区域的引领辐射作用,更好地助推教育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然而,由于相关条件所限,实现这种美好的的愿景可能依然困难重重。当达到一定条件的地区可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学术传播的时候,另一些条件不具备的地区也可能只是“望梅止渴”。如此,是不是可能会让本不均衡的教育发展增加新的不对等砝码,需要审慎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