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发展与文艺需求的多样化调适

作 者:

作者简介:
党圣元(1955- ),男,陕西省子洲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从风格类型到功能指向,从题材内容到借鉴资源,从作品类型到创作主体,从数量、产地、体裁到文艺的传播载体,“多样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在文艺发展多样化与文化需求多样化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和值得警惕的问题。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正确把握文艺发展的多样化规律,认清文艺发展多样化与文化需求多样化之间以及“多样化”与“多元化”、“自由化”、“主旋律”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有助于正确贯彻“二为”、“双百”方针,而且对于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5)06-0084-05

       作为一项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文艺创作体现和反映着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满足着不同接受群体的精神、文化、审美和文艺需求,而且渗透着创作主体独特的人生经验、艺术个性和审美情趣,这些都决定了文艺创作必然在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语言与风格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文艺多样化作为文艺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正确把握文艺发展的多样化规律,理解文艺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和基本内涵,认清文艺发展多样化与文艺需求多样化之间以及多样化与多元化、多样化与自由化、多样化与主旋律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有助于正确贯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而且对于推动中国当代文艺事业发展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艺发展多样化及其格局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及文艺问题时,均强调文艺在内容、形式、风格、流派、功能等方面的多样化和多样性特征。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1](P110)列宁也特别指出:“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2](P68-6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亦非常重视和倡导文艺生产及发展的多样化,从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到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祝词中对“二为”方针和文艺风格类型多样化的倡导,再到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倡文艺要“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等,可以说都是对文艺生产与发展中多样化规律的深刻揭示,并且使“多样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核心价值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充分证明,在文艺生产和传播中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追求“多样化”过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普遍性社会基础和文化共识,社会主义文艺的创新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多样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多样化”大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风格类型的多样化,即文艺可以存在“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等各种不同的风格类型。也就是说,文艺“有的时候要雄壮的东西,有的时候也需要轻快的东西,有刚也要有柔,有统一也要有变化”。第二,功能指向的多样化,即文艺要既能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亦能让人获得“娱乐”和“美的享受”。也就是说,文艺要能在交流情感、认识社会、启迪教育、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休闲娱乐以及文化审美等不同层面发挥作用,“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适应“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3]。第三,题材内容的多样化,即文艺既可以反映“英雄人物的业绩”,也可以表现“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既可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亦可以展示“古代人的生活”[4](P6);不仅“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3],单就某一种文艺类型(譬如电视)而言,历史、战争、家庭、谍战、爱情等题材的创作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切忌相互因袭。第四,借鉴资源的多样化,亦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一切表演艺术中进步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充分学习和借鉴。对此,列宁一再强调,只有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全部文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建设新的无产阶级文化。习近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3]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极端政治化、阶级斗争工具化的干扰及影响,在一段时间之内,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传播的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十分明显,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体裁,单一、刻板,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实践的拓展与深入,人民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文艺创作也逐渐由原先的单一、刻板走向多样化。19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深入,市场、资本、商业等要素在文艺领域大幅介入和渗透,各种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普及,中国的文艺发展状况变得更为复杂,文艺多样化发展趋向更为明显,文艺的“多样性”内涵不断扩容,其表现除上述风格类型、功能指向、题材内容、借鉴资源外,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