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教师德性培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建朝,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红河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面对日益凸显的师德危机,不断强化师德法规的作用,制定严厉的师德制度来保障师德底线是必要的,但凭此不足以提升教师的内在德性。反思传统儒家文化的德性资源,吸取古人的德性修炼智慧,是真正能够促进教师德性提升的路径。其根本在于培育教师的德性自觉,使德性“成于内”而“形于外”,不仅要有完整的德性之知,更要事上磨炼——体现于教育实践中的德性之行。在德性自觉培育中,教师应不断反躬自省、改过迁善,在“欲”、“利”和“理”、“义”中求取平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社会转型期教师“弃”德的治理缺陷与视域转换

       众所周知,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工作者,理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高风亮节,为人师表。但当前在普遍弃“德”求“利”的社会背景下,似乎教师也深受其染。教师的道德水平开始被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一些教师陷入功利化的漩涡中,教育行为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利益为目标,现实教育生活中教师体罚、羞辱、虐待学生,优待一部分学生的同时排斥、羞辱、歧视弱势学生,这些现象让人揪心。在利益逻辑下,谁能为教师带来“好处”,谁就会受到教师优待。例如,官员的子女、有钱人的子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主动给教师送礼的家长的子女等,教师会通过额外补习、课堂给予更多提问的机会、安排好座位、让当班干部等方式给予各种关照,而不能做到这些的学生,则很可能处于无人过问的边缘化状态,成为教师眼中的被遗弃者,如果学生影响到教师利益的获得,例如课堂捣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低影响班级平均分等,则经常会受到包括精神和身体在内的各种批评和惩罚,成为“受罚”专业户。

       而现实中不断发生的一些极端事件更是反映了正视师德式微的刻不容缓。例如:甘肃一些年轻教师罚学生抄写课文一千遍,有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等,这反映了一部分教师的人性扭曲,但通过对他们的走访了解,一些教师认为这些都是为学生好,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行为,尽管有点极端,但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另外,近几年还出现了似乎更为恶劣、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浙江温州某幼儿园教师颜某残忍虐童、海南某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个别教师或校长性侵学生等不可饶恕的违法事件,2014年在网络也不断爆出类似教师严重“失德”事件,例如各地出现的幼儿园集体被喂药事件、北京某幼儿园教师的虐童等,教师的道德水平进一步被社会舆论广泛质疑。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必然被异化为实现教师利益的“工具”,这种行为导向背后反映了教师弃“德”而求“利”、求“富”现象的严重,令人担忧。

       还有一些现象值得警惕,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底线伦理的冲击下,一些教师道德表现出平庸化的趋势,认为教师职业就是谋生的手段而已,遵守学校的规定,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即可,只求无过,不求上进。不会再思考“我”是不是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多做什么?我是否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帮助弱势群体的学生、后进生?我是不是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充电”,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这些问题已经被很多教师抛掷脑后。他们不是向着优秀教师的方向努力,而只是抱着“完成任务、万事大吉”的心态,只要服从规定、不违法不违纪即可。

       前人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旦自身发生异化,甚至开始在不知不觉间“污染”校园,又如何要求不谙世事的学生去抵制校外花花绿绿的诸多诱惑?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教师的悲哀?面对如此不堪的师德窘境,教育行政部门把应对的方略放在制定严格的师德规范方面。而且,基于事情的严重,在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不断推出之后,(1)最近又出台《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提出违反师德的11种具体行为将受到相应处分,官方试图基于严格的师德法规来遏制日益严重的教师道德问题。

       合理正当的师德法规的建构尽管为教师德性提升提供了环境支撑,但法规毕竟只能保障底线道德,只能确保由于担心“失德”被惩罚,因而不做有损师德之事,但却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在社会转型期不断显现的道德冲突中拥有高尚德性,甚至很多教师的“弃”德会做得更隐秘,从而难以被发觉,但这样做恰恰会使其教育行为给学生德性培育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建立既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约束而达到形的具备,更需要通过教师主体内在的确认而聚敛相应的品质,达成神的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是内外皆修,神形兼具的。”(2)一个人的德性提升最终要靠坚定的道德信念融入个人意志,要依靠教师的经常内省基础上的自觉修炼,这类似于古人所言的“慎独”的道德修养,“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3)内在的德性修养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外在言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诉求。

       在这方面,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道德修炼经验。易连云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以西方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论对东西方文化传统进行整体性的认识,其结果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这既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也不利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应突破单一的西方化的思维模式,彰显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独特性与研究的自主性。”(4)这不是否定西方的现代性德育研究范式,而是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视德性建设的文化视域转换,传承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充分吸取古人的德性修炼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积累,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尤以伦理道德文化最为丰富,这主要体现在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中,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提出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基于礼乐崩坏的现实,关注社会秩序的重建,这就要探讨如何处理人与人关系,因而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兴旺起来。儒家在孔孟之后经历董仲舒、宋明理学等的较大改造,最终形成了丰富的德性伦理思想。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由于救亡图存的生存危机,很多文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的结果就是大力批判传统儒家文化,但时至今日,儒家的思想传统仍然深深融入中国的国民文化中,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但确实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在当今的道德建设中需要借鉴的思想资源。从教师德性遭遇的时代危机来看,恰恰是因为我们全盘丢弃了儒家的道德修养传统及其方法,而源自西方的民主自由的制度建构又远远滞后,才导致了教师德性培育的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基于此。传统封建文化中进行道德修炼的方式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回顾和批判性地考察,使得我们在思考教师德性培育的基本途径时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以便能够为教师德性提升提供充分的理论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