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 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一)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设置专栏14 个,转载论文总计268 篇。主栏目有:本期关注(20 篇)、教育基本理论(40篇)、教育改革与发展(10 篇)、教育政策与制度(8 篇)、教育与经济(4 篇)、教育科研方法(15 篇)、德育研究(18 篇)、教学与课程(23篇)、教育技术(12 篇)、学前教育(26 篇)、教师与教师教育(29 篇)、教育史研究(32 篇)、比较教育(29 篇)、综述(2 篇)。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5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的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术月刊》、《全球教育展望》等。以下选取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前10 名进行排序。(见表1)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来看,高校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2015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的文章总计268 篇,其中有247 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校,比例达92.2%,与2014 年基本持平;有5.2%的文章作者来自科研院所,较2014 年比例有所上升;还有2.6%的文章作者来自其他单位。 就高校而言,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仍以师范院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以23 篇转载数名列榜首,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分列第二、第三。在此仅对转载文章3 篇以上的单位进行排名。(见表2)
就教育科研院所来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研究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有文章收入2015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 (一)教育学的科学改造与理论创新 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教育学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进行科学化改造等问题是长久以来困扰教育界的重大问题。此问题关涉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与存在合法性,非常有必要进行充分的争论和探讨。 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异。教育学的知识可以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并在实验中得到验证,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和或然性,即便探讨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教育学仍应该且可能努力保持价值中立,以保证其对教育事实的描述是客观、科学的。因此,在经验事实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学核心概念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建构遵循理性和逻辑的科学文化,是教育学科学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任务。应当借鉴其他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勇敢地选择从最艰难且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逐步推动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1]有学者则指出,在教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如何利用系统科学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其关键在于教育学研究主体自身的觉醒。这是教育学研究的使命。[2]还有学者认为在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教育科学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理论阵营中的一员,对其他教育理论起着辐射作用。教育科学理论正是植根于实证主义,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科学方法把教育现实作为变量来分析,得到统计性的结论或者规律。[3]与上述教育科学化观点相对照的是,有学者认为,尽管教育学从一产生就试图科学化,但对科学的自我迷恋导致的结果是自我迷失。该学者从生存论哲学出发,认为教育学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也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生存论哲学方法意味着教育学研究不单纯是科学式的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寻求,而更应该是人文性的解释、理解、对话与倾听,意味着教育学研究者虔敬与倾听的姿态。[4] 尽管对教育学的科学化改造存在认识分歧,但是学者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教育学必须经由创新和变革才能在未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对创新的渴望不仅是知识社会的特征,而且是整个现代社会的特征。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套以创新的社会性为基础的教育创新理论,也就是建立一套有关可持续的教育创新行动的共享框架的元理论。真正的教育创新理论,承认教育创新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将表达教育理想的最新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术过程,需要一种有关创新的行动框架或元理论,来妥善处置实质性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5]有学者提出,教育学应进行审美化改造,认为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美学能够给教育带来的最重要的灵魂性启示不仅仅是某些审美技巧的应用,而是教育活动应有的主体自由精神的修复。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应当自觉建立审美标准,审美救赎更是我们走出应试教育等现代教育异化困境最重要的选择之一。[6]在教育学的阐释方式和研究方法论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诸如“科学革命学说”之“范式”、“元教育学说”之“元”概念等与教育学要素联结形成的多种形式的命题得到深入研究,推动教育学发生了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变革,促进了教育学研究内容的丰富与陈述体系的升级,提升了教育学的理论自觉。[7]也有学者认为,从生存论哲学视域出发,既可以破除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式地“看”教育的观点,又能对一些流行的理论观点进行检测、质疑与批判,从而构筑教育和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