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研究中“古典”失落的现实、原因与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元发,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科学主义、教育历史主义、教育消费主义“三大现代性浪潮”联手“杀死”了教育哲学的古典视野。然而,现代性教育危机的纠偏与超克却离不开古典的参照与平衡。唯有使现代性教育与古典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深度,从而使现代人更为审慎、更有底蕴。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字号:

      在现代性境遇中,教育哲学已然不再关心古典。教育的大数据与实证研究也许代表了“世界潮流”,但它并不思考人类的未来与生命的意义。[1]教育的古典视野有些“不合时宜”,但因其着眼于“人的整全”而不可替代。为什么古典视野在现代教育学术研究中,会遭到如此多的非议与嘲讽?是谁“杀死”了古典?探究这些问题,是为教育哲学古典视野辩护的核心议题。

      一、落寞的古典视野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心思往往专注于如何盘活数据资源,以使其为社会和个人生活服务。这无可厚非。然而在一个“数据崇拜”的时代中,唯数据马首是瞻,将会导致表面重事实判断而实质上只是数据分析而无意义探寻的不良后果。在此种际遇中,教育哲学往往被数据崇拜者贬低为“假大空”的玄想。教育哲学对古典的研究被视为不“科学”、“不够与时代同步”而被边缘化。这种对古典研究的忽视、遗忘与摈弃正是这个时代在精神与价值上偏颇、匮乏甚至颓废的表征。

      (一)失落的古典意识

      中国自近代“废科举、兴学校”以来,教育哲学中的古典视野几乎被抛弃殆尽。在总体上,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倾向于现代性视野。当谈及教育民主、教育正义或教育公正等论题时,鲜有从古典的“原初”谈起,而多从现代或后现代的视角切入。不可否认,这些视角确有合理性与解释力,但是如果只强调现代性或后现代的方法与视野,则有单调与偏颇之嫌。如教育民主等现代性问题不是直接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其古典理论的来源,如果不清楚其理论脉络,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其思想内核。然而,国内教育学界极力排挤古典理论,认为研究古典、阅读古典只是务虚而非实干,从而主张大数据与实证研究等现代方法才代表了世界潮流与时代所需。

      这种对古典的排挤,有着深度的现代性根源。历史学揭示出一个基本道理:凡欲“立”之,必先“破”之。在现代转折的关节点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为了使其他一切领域与自由的市场经济相匹配,必先确立对人及其教育的重新理解。因而“个人”的观念开始得到确立并强化,[2]随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也得到不断张扬,进而教育被理解为国民教育。这样,国民教育在经济大潮中被进一步窄化:教育被理解成为使个体获得自身所理解的幸福生活增进条件的方式,因此教育即获取生存利益的职业技术教育。如果单从确立现代性的需要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一做法,彻底把古典与传统抛弃,使教育失去了古典的涵养与警醒,现代性教育则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没有了“家”的约束与回归感。

      (二)“落寞”折射出现代性教育之偏颇

      在教育哲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古典意识的失落,只是整个时代精神偏颇的一个表征而已。在资本逻辑在现代社会占主导的时代际遇中,教育成为现代性的强有力推手。在古典视野中,教育不仅具有政治与经济等单一功能,负有推进当下人们所理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好”的东西,同时也负有尊重传统,为现时代的人们提供一种重新思考永恒的“好”和良善的政治与心灵秩序的可能性。古典教育有一种质疑并不断追问的精神,诸如“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美好生活”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教育就是不断去求索、探寻提升人的有效途径。而现代人不注重“人应该如何生活”,相反着眼于“人实际上是如何生活”。[3]教育由古典教育所追问的“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高贵性降格为立足于人性的现实并只追问“人如何不违反规则”的现实性。现代性教育框架下的人们确实可使自己的肉体获得前所未有的短暂快感,而灵魂却往往无处安顿。

      现代性教育的精神偏颇呈现出两个互为因果的特征:一是整个时代的技术化、现实化与功利化倾向导致教育研究的浮躁化与外显化,从而导致古典意识在教育研究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对教育哲学古典研究的排挤反过来又使中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更为功利化与现实化。缺乏古典意识的教育,必然只能培养片面素养的“单向度”之人。这种教育产品反过来又缺乏反思、毫无批判性地完全接受现代性教育的结果,从而使人对现代性教育危机缺乏最基本的反思力与批判力。教育哲学通过研究古典,重审古典教育的根本问题,以期看清现代性问题的深远本相,最终找到超克或匡正现代危机的出路。

      (三)追寻古典乃匡正现代性教育偏颇之需

      忽视或遗忘古典,并不表明我们可以摆脱古典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是人类必然面对的根本问题。现代人自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把现实中存在并不断出现的问题与危机归结为进步不够或不够现代,即认为当下存在的诸种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会得到彻底解决。这是现代人自己发明的最具“自欺”[4]性却最“有效”的安慰剂。冷眼静观教育的古今之变,可知教育不管是处于什么时代,被冠以什么名号,其根本在于处理人的内在欲望问题。不管处于何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形态,都是某种或节制或张扬人的欲望的方式而已。然而古典教育却是比较单纯、原初而又审慎地处理和教化人的欲望。现代性教育因承担工商业使命而具有了张扬人的欲望的合理性。然而,现代人倘若抛弃古人的思想就会丧失眼界的高度,遗忘古人对高贵与卓越人性的想望。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H.A.Taine,1828-1893年)曾如此表达阅读古典之后的感受:“我们的味觉早已迟钝,麻木,喝惯烈酒,开头几乎要认为希腊的饮料淡而无味;但是尝过几个月,我们就只愿意喝这种新鲜纯净的清水,而觉得别的文学都是辣椒,红焖肉,或者竟是有毒的了。”[5]在现代性的背景中,教育哲学对古典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