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学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擎,浙江大学中文系;孟瑞,浙江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中南学术前沿

内容提要: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自媒体,自出现以来迅速成为大众写作的集聚地,催生了微博体诗、微博体小说、微博体剧本、微博体散文、微博体童话、微博体评论等各种文体类型,“微小说”、“微散文”等网络“微+文学体裁”的赛事也如火如荼。一些网友自发将相关文本称为“微博文学”,对此,有研究者承认其合法性,也有学者用“软文学”来表达其与传统文学样式的不同。作为一种“不超过140字的审美的微博语言文本”,微博文学在后现代语境中依托微博这一网络社交平台,在文本上体现了语言凝练鲜活,内容多元交互且开放延伸的特点,在传播中体现了即时性、碎片化和扩散快的特征,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彰显了身份位移、主体消失的特性。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在短短几年间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最为流行和重要的信息分享自媒体之一。其无身份限制、可实名亦可匿名的参与机制,使精英和草根齐聚一堂,自由平等地用即时信息展现自我。在网友们的恣意创作之下,微博平台上衍生出具有文学性的微博文本,并逐渐从线上走向线下,出版成册,还在线下出现了专门以微博体样式创作的作品。从网络空间到学术界,已有不少人将相关微博式文本称为微博文学。然而,将其称为“文学”,有多少合法性?如果承认其合法性,“微博文学”又应该如何界说并认识其审美特质?

      一、文学式微博文本的出现:当微博与文学审美相遇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 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含标点符号)的文字发布信息,亦可同时结合声音、图像、视频、超链接等多媒体实现即时分享。简而言之,网友可以随时随地把随想发布在微博平台上,并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网友互动讨论。美国Twitter自2006年出现以来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社交平台,被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Alexa评为全球互联网访问量前十的网站①。2007年,中国境内开始出现饭否网、滔滔网等最早的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站。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使微博迅速进入中国主流网民的视野,并很快发展成继Twitter之后又一访问量巨大的网站。《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13亿微博注册账号。

      博客(Blog)一词来源于“网络日志(Web Log)”,由Peter Merholz发明,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零时差)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②,是公认的自媒体(We media)代表。所谓自媒体,即“个人媒体”,核心在于大众借助新媒体手段对于个人观点、信息等的提供与分享。微博作为博客的变体,是一个比博客更便捷的零壁垒无限制的自媒体,被网民当作自我镜像的展示空间。“我”的微博由“我”言说,也代表了“我”的形象。如何展示一个更独特、更美化的自我,从而吸引粉丝关注,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心理需求;“我”也会选择“我”所认为更优秀更有趣的用户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于是,除个人志趣以外,140字的文学审美,被大量微博用户于有意无意间关注和追求,而汉语丰富的语义指向又为这种超短篇幅的写作提供了文学的可能。

      因此,当微博与审美相遇以后,旋即成为了一个“文学”的发生地,文学式微博文本不断涌现。新浪微博于2009年运行内测版后,2010年即举行了第一届微小说大赛。据新浪官方消息,首届微小说大赛“共收到23万件来稿”,“2011年的第二届微小说大赛更是产生了近150万件作品”③。网友们的参与热度可见一斑。此外,微散文、微童话、微剧本、微博诗歌等其他“微+文学体裁”赛事也不断出现。而相关赛事也确实催生了不少佳作,《微微暖,微微爱》、《生命的常数:善文化唯美绘本》等微小说、微散文获奖作品还在线下结集出版。2011年3月,沈阳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创作于微博平台的小说《围脖时代的爱情》。网友还自发创建了微博创作讨论组,如新浪微群中的“微博文学”、“微散文”、“微小说”等群组,互相讨论交流。

      如果说以上“微+文学体裁”或“微博文学”的叫法最初源于线上网络民间的自发行为,那么线下以微博体例创作的文学作品则进一步佐证了“微博文学”的发生。

      2009年,Alexander Aciman和Emmett Rensin,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大二学生就以Twitter体改写了世界名著。《Twitterature》一书用每篇不超过20个推文(Tweet)的形式改写了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失乐园》、《在路上》等经典著作。虽然受到一些诟病,但是该书仍然得到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认可。这本书的流行,使“Twitterature”这个由“Twitter”(推特)和“Literature”(文学)组合而成的新词流行开来,据维基百科“Twitterature”词条所述,很多世界主流报纸关注并报道了推特文学现象④。在中国,自微博平台出现以后,也陆续有作者开始运用微博体例在线下创作。2012年5月,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微明史》,该书用微博短段形式言说明朝历史;同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微博1912》,把历史人物代入微博平台,并穿越进当代微博人物,结合史实资料,虚拟人物互动,通过微博平台上每位人物的微博文本、粉丝数、评论数和转发数等再现罗生门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心理。中国长安出版社则推出了“与大师相约在微博”系列丛书,以微博体例精选大师言论,并进行了解读,包括《与弗洛伊德相约在微博》、《与尼采相约在微博》、《与弗洛姆相约在微博》、《与罗素相约在微博》、《与阿德勒相约在微博》等。

      随着线上文学式微博文本的不断涌现和线下借鉴微博体作品的出现,微博式书籍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读者的阅读视野。2010年起,陆续有学者意识到了研究这种处于继续发展之中与文学有关的现象的必要性。如王干、欧阳友权、李存等著文开始对其进行探析,虽然相关研究尚未成气候,也不够深入系统。“微博文学”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产物,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新型文学现象。自2007年微博平台在中国出现以后,衍生于其中的“微博文学”至今只有不到七年的历史,对初生新事物进行有效而深入的批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微博文学”的发展随微博平台自身的发展也处于一种快速变动之中。如图一所示,微博用户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2年的快速增长期以后,现在已进入“成熟期”⑤,用户使用率等有所降低,此后是否会因为微信等各种其他产品的出现而逐渐冷落,尚需时间检验。而一旦微博式微,“微博文学”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这些都为相关研究的开展与深入带来挑战,也是造成现在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