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5)8~0020~06 一、作为“诗学”与“哲学”的复调 “复调”是巴赫金文论中最为核心的术语。在巴赫金的理念中,复调既是一类小说结构理论,又是一种文学艺术思维;它既指涉独特的人格主张,也指向独特的哲学意蕴。应该说,复调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理论张力。 复调最早是一个音乐概念。在音乐学中,“复调”是与“主调”相对的概念。主调音乐的特点是其中一个声部旋律性最强,其余声部则起辅助作用;复调音乐则由两种及以上同时进行的声部组成,声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协调。巴赫金最早把复调概念引入到文学研究领域中,复调由此成为一个文论概念而专指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事实上,复调内涵的延拓并未停留在文学领域。由于巴赫金的文论常在语言学、符号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之间穿行,因而其笔下的复调已具十分广阔的学科内涵:“在美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艺术观上的一种视界,因此而有复调型艺术思维;在哲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建构真理的一种状态,因此而有复调性关系;在文化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主体权利的不同个性以各自独立的声音平等对话,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一种境界。”[1]可见,复调由音乐概念转换为文论术语,再由美学内涵提升为哲学观念,其内涵在多重变奏中已日益丰盈。其实,日常生活就如音符一般,是多声部的。个体独特的位置造就了个体生存样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现世生活乃是众声喧哗而成的复调人生。依此逻辑,巴赫金建构了一个关于复调的理论王国,“复调”不再是一个音乐概念,而是一门诗学艺术,更是一种哲学样态。 作为诗学艺术的复调理论一直是文艺研究的热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创造性地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小说的根本艺术特质。“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2]巴赫金提出复调概念,根本目的在于试图用“复调小说”来区别传统的“独白小说”。在他看来,独白小说强调的是同质性:统一的世界观念、一贯到底的作者意志与统一的人物声音。与之相反,复调小说则“是让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背后都有一个独立的、分离的个人自我,与他者相区别,每一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3]在复调小说中,读者可以聆听到独立而非融合的声音,每个主人公都极具主体性,表现为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生命;故事情节则始终在众多人物、经验与声音的交互间展开;人物刻画与情节演进之间既非相互隔绝,亦非简单地共存,而是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适应与创造,并由此生产出未完成性。作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采用多线并存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形式参与故事的结撰,以追求多元的文本特征与良好的叙事效果。 复调同时又是一种哲学样态,是巴赫金个人哲学的表达。巴赫金虽在从事文论研究,然而他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目的却在于表达自我的哲学观念。正如巴赫金自己所说的:“你们要注意,我可不是文艺学家,我是哲学家。”[4]巴赫金对哲学研究极有兴趣,尤其是对康德的哲学十分痴迷,他一直试图建构自己的理性王国。如果我们把“复调”作为哲学理念来理解,其核心命题乃是“不同主体间意识互动互识的对话性”,其对话性观念“不仅为我们深入认识艺术世界和审美人生,而且为我们认识生活世界与现实人生,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和武器,它揭示了个体生存的边缘性和复调性”。可见,巴赫金的复调说其实已经远超出了文论的范畴。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复调理论不是被动地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总结出来的,巴赫金是用他的小说来证明复调理论,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复调理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适当地拉开一段距离,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当作一部哲学论著来读,别有洞天。”[5]事实上,巴赫金的确是从“对话性”观念出发来建构其独特的哲学观念的。 二、教育生活的复调性与叙事的可能 日常生活真如巴赫金所说,是复调的吗?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曾使用复调一词来形容11世纪到12世纪欧洲社会变迁的复杂情形。在他看来,“如果真的要理解这个文明化过程,我们必须知道历史的这种复调性。”“埃利亚斯此处对复调的应用生动地呈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力量和社会领域的分化及不同力量和领域之间既不同步又犬牙交错的复杂关系。”[6]那么,教育生活是否也是如此? 理解教育生活,离不开对“生活世界”内涵的澄清。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提出的哲学词汇,其大体内涵是:“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实在世界;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或非主题化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主体的构造之物……生活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场域,是与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具有丰富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真实世界。”[7]的确,生活世界广泛地包含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最日常也是最真实的世界。教育生活即是如此。教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因而也是生活的;由于教育的性质,教育与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它也是教育的世界;同时,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由此,教育生活便也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在特定的教育时空场域内,并存着多种流动的声音与经验,它们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它们既对立又对话,既冲突又协调,从而使教育生活始终处于未完成的互动与充盈状态。可以说,“复调”构成了中国教育研究的前提语境,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日常教育生活世界的关注,同时也让叙事范式走向了教育研究的前台,复调性表明了教育叙事的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