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单大圣,男,湖北黄梅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北京 100010

原文出处: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征,这将对民办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相较国外而言,我国民办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够充分、发展方式粗放、基本制度不健全、政府监管和自我发展不到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功能不强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新形势下,民办教育要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抓紧完善对民办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完善治理机制,积极提供普惠性服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5.03.001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了系统阐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①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深刻地刻画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对包括教育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教育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主动创新改革发展思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及对民办教育的影响

      关于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一般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速度下降。即从先前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由现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决定的。二是结构优化。从产业结构看,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46.1%,②这种趋势将会一直持续,使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从需求结构看,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这三只“靴子”将要落地,消费比重将超过投资比重,内需比重会逐步上升;从要素投入结构看,劳动力总量开始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生产率提升和创新驱动;从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看,城镇化已经进入“下半场”,中西部地区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质量提升。逐步实现“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③四是风险挑战增多。在经济增长阶段转换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矛盾和风险开始集中显露或释放,如日趋严峻的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及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等。④

      这些新变化、新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许多与民办教育事业密切相关,大致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新常态下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使一些地区财政收入出现波动,但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导致有的地方承受较大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既要用好财政教育投入,又要引导好全社会资源向教育配置的积极性,在体制上要求进一步科学界定公共教育服务的边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创新公共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式,探索教育公益性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对民办教育的角色提出新的要求。

      第二,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要改变在低收入发展阶段高速增长形成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必须高度重视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供给只能立足本国,因此教育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⑤在这方面,必须密切关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既要大力推进公办教育改革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民办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民办教育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办学特色,特别是紧紧围绕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紧迫需求,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第三,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打破社会事业领域中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鼓励社会投资,扩大教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同时,我国公办教育办学形式单一、机制僵化,亟须引入社会力量激发活力,这些都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教育事业投资力度;2015年国家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改革”,在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些文件针对性强,政策含金量高,向民办教育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第四,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新常态到来后,需将消费需求作为主要发展动力。一方面,随着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选择性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持续增加,比如岗前资质培训、课外教育及出国留学预备教育等,但我国现有教育服务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扩大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供给。另一方面,相当数量人口的受教育层次还较低,在农民工的工资决定中,工作经验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技能增长主要通过干中学和熟练程度提高来实现,⑥城市失业、待业人员也难以转移成有效的工业劳动力供给,迫切要求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机会公平,进一步畅通社会成员纵向流动的渠道。总之,不管是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还是提高教育整体层次,民办教育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第五,新常态下的风险防范。要切实防范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增长阶段转换期“探底”过程中,⑦为防止增长速度过快回落可能带来的严重冲击,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必须发挥好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但是,在快速变化的国情下,我国教育事业自身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不稳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托行政体系建立起来的公办教育体系,面对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导致的学校布局调整、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问题时明显不适应,迫切要求更好地发挥民办教育机构办学形式灵活、回应性强的优势,解决好教育难点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