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哲学的混淆  

——Aesthetica的歧路

作 者:
王确 

作者简介:
王确,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文坛

内容提要:

尽管鲍姆加登给自己提出的“Aesthetica”(美学)做出的解释就已经偏离了方向,但他在学科起点上的直觉和判断却是基本准确的,即美学仅仅是研究人的感性的科学,它的目标是感性的完善;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美学的学科独立已不是问题,但实际上西方哲学和美学界的主流声音依然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美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各种反思,但思想动摇,并未在认识上实现美学从哲学的藩篱中突围;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的根据并不充分;美学的启蒙及其学科的彻底独立,就是美学有勇气运用自己的力量树立自己和展开自己,从而赋予自己独立的知识品格和学科尊严;美学因为被视为哲学的附属,便失去了独立的品格,这就意味着它尚未真正成立,因而迄今为止的美学也不过是一个“未完成的美学”,真正的美学学科史还没有发轫。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虽然人们延续了Aesthetica这个“美学”的名称,公认提出这个现代知识新学科的鲍姆加登是“美学之父”,但由于鲍姆加登所设想的这个新学科的出身、对象、价值目标等有别于其它现代知识的属性及其复杂度,后来的美学家们对这个新学科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解、阐释和判断。不论鲍姆加登自己对“美学”的说明和解释多么不完善,或留下多少瑕疵,我们都必须承认他的这一假设是对本来就存在而未被提出的学科的发现,这个发现开启了一个用以回答人类一开始就遭遇了的感性和情感问题的系统性的现代知识学科。实际上,鲍姆加登本人对这个新学科的阐释就已经偏离了美学本来具有的“感知定向”,正如克罗齐所言,这个新学科“在他手里受到的是一个时机尚未成熟的洗礼”①。不用说,他身后的美学家们为完善美学这个学科做出非凡努力的同时,也在美学的演变史上走向了某些歧路。这是值得我们去洞察、清理和研判的。吉尔伯特说得对:“美学与其说产生于任何纯粹的悟性活动中,不如说产生于争辩过程中。”②美学的演变史需要重新审视、反思与争论。

      时至今日,美学的“哲学之冠”确实应该还给哲学了,可这个“应该”并未实现。也许人们不认为美学的学科定位还是个问题,也许人们相信美学的学科定位已经准确无误了,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忽视了美学学科定位上的误判和含混,进而使得美学难以直接面对并回答现实感性和情感问题,难以准确确定自身立场和“权限”,难以展开能够回应时代需要的美学重构。本来,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是一个老之又老的话题,而且,在眼下这个到处都插着解构主义旗帜、回荡着“后历史”声音的语境之中,还来关注如此学科的边界问题,在感觉上或许会显得保守、古板和不合时宜,但作为现代知识的美学所遭遇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它的学科边界。曹俊峰曾经有个提醒:“千万不要相信某些后现代主义者所鼓吹的‘消解界限’之类的错误主张,因为一旦消解了学科、概念、命题、观点之间的界限,全部人文学科也必将消亡。”③对这一言论,起初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这些话,至少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西方的主流声音。在美学历经百般挑剔,接着又被普遍承认之后,把美学视为哲学的分支或一个部门的说法相当普遍。譬如许多权威的词典,④影响广泛的美学、美学史和哲学史著作⑤都如是说。看到这些判断,我们尽可以说这种把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的看法主要在过去,在西方,但从事实上看,这种观点既跨越了时代,也跨越了文化地理的界限。在中国目前的美学体制中,美学依然是作为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在中文学科中它只是以“文艺美学”的身份充当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这就不仅在人们的认识上而且在学科体制上确定了美学对哲学的从属身份。当然,有些学者可能并未有意地明言美学是哲学的分支,但在讨论美学的过程中却把美学是哲学的分支视为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杜夫海纳的《美学与哲学》,李普曼(M.Lipman)的《当代美学》等相当多的美学著述,大体都是这种言语姿态。尽管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把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这一判断所形成的话语霸权和重重叠叠的遮蔽,仿佛积重难返,使美学返回其本真之路显得“道阻且长”。

      谁都知道德国古典美学对美学的发生和成立意味着什么。在鲍姆加登那里,美学(Aesthetica)的提出,是出于对希腊哲学家和教会神学者歧视感性的反思,对人类感性认识荒原的开垦,进而补充或完善哲学的学科缺陷的必然结果,使原有的逻辑学、伦理学与美学共同完成哲学内部的稳定和均衡的结构;⑥在康德那里,美学(Kritik der Urteilskraft)是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现出鸿沟时被唤醒的连接前二者的必要桥梁;⑦在黑格尔那里,美学()是作为其精神哲学的一个次要而必要的组成部分。的确,西方美学史完全能够证明美学是从哲学内部起源的,因而人们顺理成章地把美学视为哲学一个分支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但这是一种合理的假象。

      如果说,西方学者从美学的起源上自然而然地把美学视为哲学一个分支的观点是凭历史感性做出的判断,那么,从“哲学性”来确定美学是哲学的分支这一看法,则更显示出某种逻辑力量。从鲍姆加登开始,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这些为美学的形成做出过非凡贡献的美学家大概可以说均持类似观点。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写作时期,曾说过“惟有德国人目前在用‘’这个词来标志别人叫做鉴赏力批判的东西。这种情况在这里是基于优秀的分析家鲍姆加登所抱有的一种不恰当的愿望,即把美的批评性评判纳入到理性原则之下来,并把这种评判的规则上升为科学。然而这种努力是白费力气。因为所想到的规则或标准按其最高贵的来源都只是经验性的,因此它们永远也不能用作我们的鉴赏判断所必须遵循的确定的先天法则,毋宁说,鉴赏判断才构成了它们的正确性的真正的试金石”⑧。这里说鲍姆加登“抱有的一种不恰当的愿望”,“是白费力气”,显然是确信“”(美学)不包含永恒的“确定的先天法则”,所以康德在“先验感性论”这一部分里,主要讨论了能够作为先天法则的“空间”与“时间”。康德字里行间想说的不外是鲍姆加登提出的美学还不够“哲学”。距我们更近的西方美学家克罗齐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把哲学性作为美学的核心本质,他说:“美学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哲学理论,因为它把一种特殊而与众不同的精神范畴作为自己的原则,正是它具有哲学性,它就永远不能脱离哲学这一主干,因为它的问题涉及艺术和其他精神形式之间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既有差异,也有一致:其实,美学完全就是哲学,尽管它是在有关艺术方面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⑨,说美学“永远不能脱离哲学”还容易理解,但说美学永远都不能脱离哲学这一“主干”就需要讨论了。上世纪80年代才离我们而去的美国哲学家比厄斯利在寻找美学(艺术哲学)的史前史起源时,把观测点也是放在了人们思考美或艺术问题时是否具有了哲学性上。⑩翻开西方的美学和美学史文本,此种观点可谓铺天盖地,虽不能说是唯一,但可谓当然的主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