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独立以来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启示

作 者:
文学 

作者简介:
文学(1977- ),男,湖南益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作为拉丁美洲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国家,秘鲁自独立以来在政治发展道路上体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特色。独立至今近两个世纪中,秘鲁社会动荡,频频遭受着独裁统治、军事政变、饥荒贫困等各种不幸事件,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步履维艰。秘鲁国内政治中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军政府频繁上台、文官政府的软弱性、印第安人问题、激进政治思潮问题、对外政策严重失误等特点,为发展中国家选择政治道路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章编号]1002-3054(2015)03-0103-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50313

       秘鲁是美洲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曾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中心地带。在秘鲁独立以来的国家发展进程中,其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不安,考迪罗与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不断出现,内战与社会骚乱频繁发生。秘鲁普遍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成为滋生各种激进政治思潮的土壤,并导致国内社会出现“碎片化”趋势。与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相比,秘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靠后的位置: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秘鲁2013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660美元,①属于拉丁美洲地区比较落后的国家。秘鲁自19世纪初以来在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屡次遭受挫折与失败,与其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密不可分。

       一、秘鲁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道路

       1821年圣马丁在利马的马约尔广场宣布秘鲁独立,标志着西班牙在这块土地上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在独立至今的将近两个世纪中,秘鲁社会动荡,频频遭受着独裁统治、军事政变、饥荒贫困等各种不幸事件,国家现代化道路进展缓慢。从国内政治变迁的视角来考察秘鲁独立以来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秘鲁独立到“拉美太平洋战争”(1879-1885),秘鲁国内政治的主要表现是政局极端混乱。“自玻利瓦尔1826年离开秘鲁后,秘鲁在40年里经历了34位总统……各省发生政变和叛乱的威胁经常迫使总统下台”。②(P158-159)在1821-1840年的短短20年中,秘鲁就颁布了5部不同的宪法(1822、1826、1828、1834、1839),拥有军队支持的各种考迪罗争权夺利,内战频繁发生。1879年秘鲁卷入了与智利的太平洋战争,“对于秘鲁而言这是一场耻辱的战败,不但使政客们丧失了信誉,还增加了国家的债务并破坏了商业,从可以想到的每一个方面来说它都是一次失败”。[3](P184)拉美太平洋战争的战败标志着秘鲁19世纪下半叶“鸟粪经济”繁荣时代的结束,整个国家元气大伤,这为20世纪秘鲁长期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二阶段是拉美太平洋战争之后至1930年莱吉亚总统下台,这个阶段属于秘鲁现代历史上的“寡头政治”时期(El Estado oligárquico en el Perú)。这个时期秘鲁国内政治局势基本保持了稳定,在20世纪最初20年更是被称为“贵族共和国”,秘鲁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出口多样化和有限的工业化,出现了明显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20世纪上半叶的秘鲁寡头阶层与殖民地时期的贵族和19世纪的考迪罗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用新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新的经济活动,更类似于欧美的大家族、大企业、大财团。但与此同时,寡头政治也加深了秘鲁社会已经存在的社会分化和种族鸿沟。正是在莱吉亚统治时期,阿亚和马里亚特吉作为对当时寡头统治批评最严厉的知识分子,分别成立了秘鲁社会党(秘鲁共产党的前身)和“美洲人民革命联盟”(阿普拉党),对此后的秘鲁政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阶段从1930年塞罗通过军事政变上台至1980年贝穆德斯军政府的统治结束,秘鲁国内政治最主要特征表现为军政府长期执政。“作为军事政变策划者的桑切斯·塞罗,第一次努力打造了一种军事民众主义(populismo militar)”,④(P748)军政府统治在1930-1980年的秘鲁成为一种典型的国家治理模式,贝纳维德斯、奥德里亚、贝拉斯科、贝穆德斯等几位总统都是典型的军政府统治者。虽然这个阶段也出现过几届文人政府,但在塞罗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军队领导人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执政成为秘鲁政治中的常态。阿普拉党和秘鲁共产党成为秘鲁国内政治游戏规则的主要对抗者,各种政治暗杀、社会骚乱、暴动起义等伴随着政府的残酷军事镇压贯穿于整个军政府统治时期。

       第四阶段从1980年贝朗德第二次通过选举上台执政至今,文官政府体制开始成为秘鲁政治的主流。贝朗德再次当选总统标志着文官统治在秘鲁政治中的回归。虽然还要面对“光辉道路”游击队与政府军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藤森总统外逃事件的影响,但军队领导人通过军事政变直接上台执政的事件没有再次发生。包括贝朗德、加西亚、藤森、托莱多、乌马拉在内的几届总统都是通过公开选举上台执政。除现任总统乌马拉曾在军队服役以外,其他几位总统都没有直接的军方背景。从1980年至今的30多年中,秘鲁表面上保持了文官统治的连续性,基本避免了军政府统治在国内政治中再度出现。

       二、秘鲁独立以来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

       秘鲁作为拉丁美洲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在独立以来将近两个世纪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充满着内战、动荡、暴力,考迪罗主义与民众主义贯穿始终,既有长期军政府独裁统治,也有各种激进政治思潮的竞相进发。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秘鲁独立之前的社会传统对国内政治文化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考察秘鲁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可以发现秘鲁历史中形成的社会传统对政治文化变迁有着长期影响。秘鲁共产党创建人马里亚特吉曾如此描述秘鲁的社会传统:“当有人向我们谈论‘民族传统’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谈论的是‘哪个传统’,因为我们有三重传统——‘西班牙的、印第安的和非洲的’”。⑤(P241)印第安土著社会、西班牙殖民者后裔、庞大的印欧混血群体、从非洲贩运过来的黑人奴隶等都在秘鲁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时期中西班牙将伊比利亚半岛的集权体制、军事暴力与军政独裁体系、不平等的政治文化等带入到秘鲁殖民地,对整个秘鲁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00多年来秘鲁一直是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统治的中心……与西班牙的其他殖民地相比,秘鲁花了更长的时间来接受独立运动”。⑥(P96)“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社会分裂在秘鲁非常明显,种族的、地缘的、产品的以及知识体系的隔阂在整个20世纪都萦绕着这个国家”。⑦(P29)秘鲁政治传统中的集权倾向、专制倾向、暴力倾向被长期保留下来,深刻影响着整个秘鲁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