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复调理论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

作 者:
张丽 

作者简介:
张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叙事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1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12-0115-04

      巴赫金既是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又是苏联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国内对巴赫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关注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的理论对其他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力。作为相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艺理论思想与叙事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理论渊源,都与结构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就小说体裁而言,它们都对小说中作者的权威进行否定,叙事理论借鉴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而巴赫金则在借鉴索绪尔的基础上,对索绪尔共时性语言学进行了修正。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在此,笔者把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相关范畴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精髓主要集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作对它的解释》①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巴赫金综述了10位评论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复调小说的理解,在肯定他们一些正确观点的同时,批判了其中的偏颇和错误。他把评论家对陀氏小说的看法与独白型小说进行区别,否定了用哲学独白化的方法来解释陀氏小说的做法。他认为,不能把“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仅仅局限在独白型小说中,在其他非独白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同样存在,而且是独立的。笔者认为,巴赫金研究陀氏的复调小说主要集中在“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这两大范畴充实后形成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主要精髓。这两大范畴在小说叙事理论中便衍生出了“人物”、“叙述者”与“叙述世界”等范畴,它们之间既不相同又相互联系。

      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作对它的解释》中,巴赫金把陀氏复调小说中“主人公”所具有的特质概括为:“一个主人公在意识形态上成为一个权威的、独立的人物;被作为他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思想观念的作者(创造者)看待,而不是被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概括和观察(起完成作用的艺术观察)的一个客体来看待。”在这里,巴赫金表明了,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首先是一个主体,这个主体是独立的;他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他既不是独白层面的人物,也不是作者的代言人;他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对话,衔接文本的各个层面;各个层面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是巴赫金在批判几位评论家对陀氏复调小说中“主人公”的基础上形成的,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主人公”的详细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人公”是一个主体。这是巴赫金通过评判伊万诺夫对陀氏小说中的主人公而得出的结论。伊万诺夫认为陀氏的“主人公”是一个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他认为:“陀氏小说中的内容主题是作者根据独白型的意识来描写的,即只是按照独白型的作者意识来描写的那个世界的内容主题。”巴赫金肯定了伊万诺夫对陀氏小说中“主人公”不是客体而是主体的观点,但他否定了伊万诺夫把陀氏小说界定为“悲剧小说”的结论,在巴赫金看来,伊万诺夫依然是用独白型小说的眼光来看陀氏的小说,这样就会使陀氏小说中的“主人公”变成某种艺术上的混血儿,而不是纯粹复调小说意义上的“主人公”。

      第二,“主人公”的内在自由、独立性。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作对它的解释》中,阿斯科尔多夫由分析作者的伦理观入手,进一步提出了“陀氏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是如何以及由于什么而成为个性,并作为个性表现自己的”。这里的“个性”是指人物具有绝对的内在自由,完全独立于外在环境。同时,阿斯科尔多夫也认为:“陀氏的主人公具有惊人的内在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和自由恰恰是作者构思的所在。作者的构思可以说是既要让主人公有自由,又要把他纳入一个周密严谨的整体布局。”在这里,巴赫金认为阿斯科尔多夫把陀氏的艺术世界独白化了,而陀氏最基本的东西是对内在的人(内心活动)以及连接众多内在的人的事件的崭新的观察和描绘方式。卢那察尔斯基也指出了陀氏小说中的每个声音异乎寻常的独立性和充分价值。结合两位评论家对陀氏小说中“主人公”内在自由与独立性的看法,巴赫金认为:“在作品的结构中,主人公的话语具有特殊的独立性,它仿佛同作者的话语并行,并以特有的方式同作者的话语和其他主人公同样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结合在一起。”

      第三,“主人公”的对话性。针对伊万诺夫把陀氏的小说称为“悲剧小说”的观点,格罗斯曼在否定的同时,认为陀氏晚期的小说是“神秘剧”,同时,陀氏小说中的对话是一种戏剧形式,这种形式是复调的。巴赫金认为格罗斯曼所谓的“神秘剧”所包含的多层次性和复词性纯粹是形式上的。他认为:“对话型小说所构成的整体,不是某一个意识把其他意识作为客体加以吸收,而是若干意识的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意识都没有完全成为另一个意识的客体;这种相互作用不会给观察者提供一个支点,使他按照一般独白型的方式把整个事件客体化,而是把他变成参与者。”也就是说,格罗斯曼虽然提出了陀氏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具有对话性,但这种对话性是以独白的形式包揽一切意识,这也没有脱离独白型小说的范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