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5)01-0002-14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两位美国学者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1967年出版的合著《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的。[1]此后,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两位学者以及他们的学生对这种研究路径(approach)①做了一些修改。然而,这种研究路径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如何操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提供什么洞见?在我国独特的学术环境中面临什么挑战,需要什么本土化调适?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之所以探讨上述问题,主要出于如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这种研究路径在社会科学研究界(包括教育研究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质性研究的各种路径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除了民族志之外,扎根理论是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路径。其他路径(如现象学、传记研究、叙事探究、话语分析等)都是晚近兴起的,而且(除了现象学)都可以将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二,我国的一些教育学者(比如我)在使用扎根理论路径开展研究以及教授研究方法课程时,发现存在不少局限性。例如,扎根理论的主旨是生成(generate)理论,因此完全不讨论提出研究问题和设计概念框架,也很少讨论收集资料的具体技术,更不提及研究者身份、研究关系及其对研究的影响等伦理道德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国教育研究界和研究方法课程非常重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涵。因此,需要针对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要求,对扎根理论的适切性进行探索。 本文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定义、提出的背景、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然后,通过一个课堂教学实例,管窥扎根理论研究运用于我国教育研究的一种可能样态;最后,针对这个教学案例,探讨扎根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意义、限度以及本土化创新的可能性。 一、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路径,而不是一种实体的“理论”。其要义可以被总结为: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empirical data);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而被发现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2]扎根理论研究者喜欢分析胜过描述,喜欢新鲜的概念类属(category,即在一个更抽象层次上组合起来的概念群)②胜过预先设定的观点,喜欢系统聚焦的、连续收集的资料胜过大量同时收集的资料。[3] (一)扎根理论提出的背景 扎根理论的提出,源于两位创始人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三种倾向的批评。[4]其一,大部分学者照搬学术大师的“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使用逻辑演绎的方法,通过经验研究对其进行验证或局部修正,结果导致“理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即极少数学术大师垄断了理论的生产,而大部分学者沦为验证学术理论的“无产阶级”)。其二,绝大部分民族志研究局限于对现象进行“印象式”描述,缺乏足够的理论提升,导致研究结果稀松、平淡,难以与学术界其他理论对话。其三,一些研究虽然提出了理论,但只是粗略地对经验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没有介绍理论生成的方法、步骤和过程。因此,扎根理论路径希望在理论与资料的鸿沟之间架起桥梁,在经验资料、已有文献和研究者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生成扎根理论。 为了将理论与经验事实联系起来,扎根理论路径只生成“中层理论”,即位于有关日常生活的较小的“工作假设”(working hypothesis)与无所不包的“宏大理论”之间的理论。扎根理论路径生成的中层理论包括两类:“实质理论”与“形式理论”。前者涉及一个实质领域,即对某一特定情境下某一现象的研究所获得的理论,如病人护理、种族关系、专业教育、少年犯罪、研究机构等。后者跨实质领域,即对许多不同类型的情境下某一现象的研究所获得的理论,如污名化、越轨行为、正式组织、社会化、权威和权力、奖励制度、社会变迁等。[5]在格拉斯看来,扎根理论路径归根结底要做的是:呈现行动者在处理某个问题时的行为变异(variation),找到各种行为模式(pattern),并将这些模式用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6] (二)扎根理论的实操要求和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的实践有如下要求[7]:1.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理论生成同时进行;2.从经验资料而不是从预想的、逻辑演绎的假设中形成代码(code)和类属;3.保持理论敏感性,对事件与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不断提问、比较;4.为了理论生成的目的进行抽样,抽样的单位是概念,而不是人、地点或事件,不必按照人口学变量进行抽样;5.类属需要达到理论性饱和,即属性基本齐全,再收集资料会出现重复;6.研究伊始尽量不要带有前设,在形成独立的结论之前,不要阅读本实质领域的文献;7.通过编码、写备忘录和画图表来完善类属和类属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假设,最后进行理论整合(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