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5)3-0040-08 一、问题的提出 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即外部性,是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所关注的问题。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提出外部性概念后,经庇古(Arthur C.Pigou)、科斯(Ronald H.Coase)等人的批判补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外部性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为解释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外部性的理解我们大致可从两个视角去考察:一是外部性产生主体的视角。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和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认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收益的情形”;[1]二是外部性接受主体的视角,兰德尔(Alan Randall)认为,“外部性是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2]教育投资外溢效应是外部性概念外延发展的产物,包括正外溢效应和负外溢效应两个方面。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教育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Neighborhood Effects)。卢卡斯(Robert Lucas)认为“受教育者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但其自身并不因此获得额外报酬”。哈夫曼和沃尔夫(Haveman & Wolfe,1984,2001)、本哈比和约瓦诺维奇(Benhabib & Jovanovic,1991)、麦克马洪(McMahon,1987,1998a)、威尼卡(Venniker,2001)等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外溢效应。[3]王善迈认为教育具有巨大的外部效益,个人接受了教育,不仅受教育者可以获得经济的、非经济的效益,社会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与非经济效益。范先佐认为教育几乎是完全的“免费午餐”,致使教育部门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收益几乎全部外在化了。笔者认为,教育投资外溢效应远超越个人在做出其教育投资决策时的私人收益,正确判断外溢效应是个人做出教育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政府教育投资的重要依据。教育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均会导致效率损失,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效率也无法实现。因此,对教育投资外溢效应及内在化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教育投资外溢效应 教育投资总收益包括两部分,一是私人收益,二为社会收益。美国教育经济学家麦克马洪(McMahon,2002)对不同地区教育总收益的研究结果表明,越是欠发达地区,教育总收益越高。以初等教育为例,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及OECD国家的教育总收益率分别为:54.8%、37%、34.2%、17.8%。[4]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基础教育总收益非常高,这不但反映了较高的货币化收益,而且反映了来自于改善健康、民主、稳定所带来的教育投资外溢效应。 1.教育投资的社会外溢效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诞生,人们开始关注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内生增长理论在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以人力资本为主线的经济增长模型。它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发(R&D)、收益递增、劳动分工等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强调知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和非竞争性。卢卡斯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既有内部效应,又有外溢效应。内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拥有者个人从人力资本中获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外溢效应是指技术水平或者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对生产中所有因素的效率都会产生作用。卢卡斯提出了教育市场产出的生产函数模型并通过此模型来估算教育投资外溢效应。他认为教育产出源自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物质资本和有效人力资本的贡献,即教育或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另一部分来自人力资本的外部收益,即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模型认为人力资本增加推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导致经济总量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使经济在实现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不断的资本深化。模型强调用于研发部门中刺激创新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通常是用平均受教育水平来度量,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的不断增加才促进了创新的发展。[5]这一相关性在OECD国家中极强,因为OECD国家引领了科技创新潮流,但是在其他130多个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相关性要弱得多,因为这些国家缺乏对科技创新实验失败的容忍。[6]在贫穷落后、文盲充斥的国家,大多数技术和知识传播得相当缓慢,人们较少有获取知识的机会,大多数人似乎远离了因特网、图书馆、印刷媒体、现代物质资本和高效的政府机构。[7]教育投资的社会外溢效应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