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与“德育美学观”、“欣赏型德育模式”有关的心得。我想把今天的演讲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部分,回顾一下我所一直倡导的“德育美学观”、“欣赏性德育”,算是温故而知新。第二个部分,分享“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现代教育的审美救赎”。大标题“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是加了引号的,有两个原因:这句话是一个隐喻。你若以为未来只需要美学而不要教育学,那当然不行;另外,这句话算是用典,它实际上修改自高尔基在小说《母亲》里的一句格言“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①我坚信:人类生活实践最终、最高的境界,都与美、审美有内在关联。故就最高境界来讲,美学可以是任何领域未来的“××学”!所以,这里我就用了“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这样加引号的一个命题。其实我认为,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也应当是当下的教育学。总之,今天我想集中讨论,美对教育,到底、真正意味着什么。 一、德育美学观与欣赏型德育的基本构想 我20多年来一直宣传“德育美学观”和“欣赏型德育模式”。德育美学观、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仍然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如何在教育、德育过程中真正借鉴审美精神,对德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做审美化改造,如何处理艺术手段的应用问题等等,仍然需要大家不断探索。我相信,越往后大家就越可以明确地体会到:德育美学观、欣赏性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方向是合乎时代潮流的。所以,有一批沿这个线索去推进德育乃至教育境界提升的学校非常重要。我确信:整个中国,这个时代,都需要有一批教育工作者率先开展“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也是当下的教育学”这样一个思路的探索。 我之所以研究德育美学观、后来提出欣赏性德育模式,最根本原因是我对中国德育的弊病的一个判断。我认为:世俗意义上的(粗俗的)功利主义是中国德育以至整个教育的最突出的毛病之一。(严格意义上讲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词去表达这一乱象。我在学校讲课的时候,曾经有学生问我,这里的功利主义和穆尔、边沁等伦理学家的功利主义是不是一回事?我认为有联系,但好像不完全一样。我后来想过用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但都不是非常合适,所以姑且还用“功利主义”一词。)我认为德育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功利主义。 我所谓的功利主义,其实就是中国社会当下普遍存在的最庸俗的实利主义,一种赤裸裸的、物质的、充满欲望的功利主义,一种只求“来现的”功利主义。我认为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此处。比如,德育这么重要的一个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始终仅仅被当作工具来看——在一些人眼里,它只是达成某种社会政治目的的工具。而只要只是做工具的,那肯定是可要可不要、要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的。这样就肯定没有什么独立性、规律性,没有绝对价值可言。如果没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被尊重、什么东西都可以权宜的话,那个事情肯定做不好。中国的德育、教育,都有这个问题。 另外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以“解放自我”为名义,慢慢地把自己导向和动物越来越近的方向,就是赤裸裸的生物欲望所代表的那个方向。这种方向也是对德育的一种侵害。当这些东西被看作最重要时,所有的高级需要及其追求就都会被边缘化,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德育效果了。人类道德,比如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师爱生,都是让我们更为高贵而非更为猥琐,让我们脱离动物界,而不是任由丛林法则起作用。 为什么要想到用美学来解决功利主义问题、建构德育美学观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审美本身具有的超越性特质。或者说,审美本身具有非功利性。比如,当你欣赏一个人体模特时,欣赏的视角一定是指向人体的形式方面,女性皮肤的光洁、形体的匀称,或者男性的肌肉所表达的力量感,等等,这些都是事物的形式的方面。如果你走向了实用或性欲望满足的方面,你也可以兴奋起来,但那已经不是审美。再如,当我们说一个水杯“漂亮”的时候,我们指的是这个水杯的颜色、质地、造型等,而不是指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能如何解渴。所以,审美本身具有非功利性、超功利性。而我最早关注美育和德育、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是因为我觉得“功利主义的救赎必须从非功利、超功利”的逻辑开始。 按照这个思路,我建构了“德育美学观”的三个基本理论:“审美育德论(即证明美育可以增进品德发展)”、“立美德育论(讨论德育如何审美化)”、“至境德育论(讨论德育应当追求的境界)”。我的“德育美学观”核心内容其实就是这“三论”。(参见《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这三个部分,都有对教育、德育的审美精神的追求。 “审美育德论”认为,只要符合审美属性的东西,就对人格的修复、人性的养成有积极的增进作用;但是,美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德育。这就像间接的德育课程很重要,比如数学,但再怎么言传身教,数学老师终究不能完全取代思想品德老师。因为数学课老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专业能力去系统讲授国家宪法之类的课题。同理,美育特别重要,只要在做美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做德育;同时,美育不等于德育,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德育,美育更不能异化为德育。实际上,德育、美育都不能相互取代。 “立美德育论”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即如何应用美学原理看:学生和教师、德育之“德”、德育之“育”(及其变革)。如果我们能够把对学生的视角调成审美的视角,如果我们以审美的视角看待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就会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个维度,就是她会极大地强化我们教育生命的意义,使每一个从事德育和教育的人,有生命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因为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是非常生动、美好,能够肯定我们主体价值的东西。首先,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关照到自己学生的成长,而且这种成长是与自己有联系的成长。不管那个教师有没有用“幸福”这个词,只要他班上的学生有所成就,那么学生成就本身于他就是幸福的。还有呢,当一个教师为自己的教育形式、教育风格自豪的时候,他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亦乐乎的时候,他一定是幸福的。他能够有高度的自信,展示自己的优雅的时候,他一定是幸福的。而幸福感和美感有时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而已。你会发现,“立美育德”不光是对学生发展而言,对我们自己的教育人生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还有一方面,如果你参透其中的美学奥秘,迁移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上,成为自己的教育观、方法论,我们就能发现: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改造我们的教育,我们可以以审美或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我们可以用审美的原则去改造自己的形象、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之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德育功能!我们可以用审美的原则去改造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有境界的、有教育乐趣的、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的乐学的对象。你会发现,虽然“立美德育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教育学的理论,还是集中讲对德育实效的提升,不过这一实效远高于科学意义上的绩效,它远超过那个东西。所以,立美德育论对于德育来讲,首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观、方法论。它跟美育育德的不同之处在于,美育育德是在德育过程之外,而如果要由外到内,则首先是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改造——首先是学生、教师,还有师生德育互动的内容、形式的改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