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文书看清末钱粮的私派陋规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支平,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陈支平(1952- ),男,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清代后期,是国家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加剧了国家财政的需求,而战乱的破坏又使农村的地丁钱粮失额严重,政府不得不在正额之上,施行诸多名目如亩捐、厘谷等的“附征”,以及漕粮改折等勒折浮收的手段,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然而这些制度内的附征和改折,往往又成为地方官吏营私舞弊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清代光绪年间徽州府歙县、黟县等地的钱粮案卷文书资料,对这一时期地方钱粮浮收的实际情景,作一个案性的细部考察,以便对清代后期钱粮浮收的实质,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清晰的了解。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5)01-0115-04

       清代后期,是国家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加剧了国家财政的需求,而战乱的破坏又使农村的地丁钱粮失额严重,政府不得不在正额之上,施行诸多名目如亩捐、厘谷等等的“附征”,以及漕粮改折等勒折浮收的手段,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①。然而这些制度内的附征和改折,往往又成为地方官吏营私舞弊的重要途径。咸丰年间湖南巡抚骆秉章曾提及湖广的情形,“州县廉俸无多,办公之需,全赖钱漕陋规稍资津贴”②。江苏的情况如《上海县续志》所云:“浮收中饱,由来已久,官民习以为常。故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其征银之平余,为数亦有一万、数万之多,以之抵作衙用,酬应开销,捐助地方各项公用,绰绰乎仍有多余,慷慨解囊,挥之如土,毫不靳惜。”③江西也大体类此,光绪年间《申报》曾报道临川县的浮收时云:“控增查欠名目,浮征钱五千四百串有奇;补平名目,浮征银折钱七百串有奇;红票名目,浮征钱一千七百串有奇。每年共浮征钱七千八百串有奇”④。毫无疑问,这些假借补充州县办公经费为名的浮收,有相当一部分落入官吏的私囊,肥己虐民。清代后期钱粮浮收的情况,在安徽省也不例外,现以光绪年间徽州府黟县、歙县的钱粮案卷文书为例,略加分析如次。

       光绪二十年(1894)歙县的地方士绅数十人,迫于该县钱粮浮收的加剧,自七月份起,纷纷联名上控于府道暨布政司衙门,要求惩办县衙征收钱粮的经办吏员,减轻浮收的数额。兹举歙县生员叶达等于九月初的禀词略云:

       九月初一日具禀,歙县生员叶达、生员姜辉煦、生员叶培、生员凌彝端、职贡程立达……等禀府宪春词。禀为陈明弊端、公吁批饬究弊苏民、以便遵纳事。职贡等祖居歙邑,耕田凿井,共乐时雍。兵燹后沐曹文正公剔荒征熟、奏定新章,每则银一两,定曹(漕,以下同此)平足纹一两三钱二分,正耗各项在内,以照时银价计之,每两不过一千九百文左右,以制钱兑纳计之,每亩不过二百四十文左右。原为恐病民生,培养润□元气德政。嗣粮吏□分,日久弊生,营私骫法,百端簧鼓,锢蔽县聪,高抬银价,低短制钱。每制钱二千五百四十文,止作粮银一两。又如洋钱时价,通市兑制钱一千零三十文,赴柜止作一千零零五文。又如完粮串票,例所应给,必勒索钱二十八文。他如预裁粮票为取息之方,预请火签,为追呼之扰。种种私加,民甚惫矣!歙民良懦,以为力不能及,从不敢稍后输将。稍言流弊,致招猾吏借故裁票。是以欲诉仍□,历有年所。兹值岁既不登,下忙又届,正业佃花户输将踊跃之时,前职贡等叠叩宪辕,沐宪面谕,一俟会查照□省委到郡,自当一视同仁、酌正批示。近虽欣读邑尊示谕,俯悯乡民□□旱,每亩减收钱十文,捐平余以示恤。职贡等伏思平余之项,系邑尊辛力之余,慨舍惠施,永宜德感。但政贵有恒、治宜正本。窃查户蠹积弊,捏开名目,计亩私加,县尊姑息仁慈,未蒙整汰,职贡等谨将知所略及,敬为大人一痛陈之。

       盖国家征收钱粮,原有定制,正供之外,不准私派加征。计歙县阖邑则银虽未满四万两,以一钱二分三厘七毛一丝折田,约有三十万亩有奇。乃迩来库吏每田一亩,私加钱八文,统计入钱二千数百千文。大粮每田一亩,私加钱三文,统计入钱近千千文。又另藉粮差名目,每亩需收钱一文半,统计私加钱四百数十千文。册书地保,撤柜归城,并不须给领纸张工食,仍每亩私加钱三文,统计入钱近千千文。又另藉誊录府催名目,每项各需收钱二文,统计入私加钱一千数百千文。尤骇异者,完粮给串,例不取钱,今则每串一张,必索钱二十八文,以通邑约略计之,不下十万户,又私加入钱二千七八百千文。通计各项私加入钱不下八千数百千文。此其大略情形。更准以一两三钱三分照市银价计之,每亩仍有私加钱五六十文。不知该户蠹等,捏何名目报销?若云并无私加,何以每亩照银一钱二分三厘七毛一丝,竟完至三百十文以外?该户蠹等狡猾作奸,以为不能于则外加则,尽可于银上加钱,以致纹银一两,市价一千四百有奇,竟敢胆作二千五百四十文,方始收受。且恃串票所载是银,而必私勒以二千五百四十文扣银一两。使民欲诉私加,无从获其赃证。殊知每银一两需纳制钱二千五百四十文,通邑皆知,即系真赃实证,似此上奸国纪、下朘民膏,锢蔽县聪,饱充私囊,若不陈明吁示、究弊苏民,百姓何辜遭兹剥丧?……⑤

       从这一禀词中可以了解到,歙县的征粮吏员,主要通过不合理的钱银折价,以及滥收各种征粮手续费等来加重农民纳税户的负担,从而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据统计,“歙县钱粮正银,近不满四万两……每年浮收之数并粮票外费,竟不下二万余千文之多。此皆由各书吏等舞文弄法,蒙蔽县聪所致。”⑥

       在这些稍早的禀词中,地方士绅为了顾及州县官吏的颜面,一般只是笼统地指摘“吏书户蠹”,所谓“上奸国纪,下朘民膏,锢蔽县聪,饱充私囊”。然而,七月份以来地方士绅的这些上控禀文,并没有取得比较实质性的效果,各级衙门只是做了程序性的公文履行,回复“据实禀复察夺”,未见真正的禁止措施。歙县知县为了平息地方民愤,故作姿态地示谕,“俯悯乡民□□,每亩减收钱十文,捐平余以示恤”,而其它各款浮收依然如故,特别是上宪屡屡禁止的“串票钱”,照旧勒收。九月十三日,生员叶达等再次对此上禀称:

       九月十三日具禀,生员叶达、廪生胡充镛……禀为奉批请示照章封完事。情因粮银价贵,加以饥馑洊臻,其干禾未收者,虽得雨后,改种荞蔬,究难补正粮之歉。不得已四乡绅耆,自七月初八日起,叠禀府辕,今于本月二十一日确读府宪榜批据禀是否属实,□关征收。仰歙县单今按照该职贡等所禀各节,逐一确切查明,据实禀复察夺。一面即将征收定章出示晓谕,以昭核实,均勿违延,切切。耆民汪正晋等禀……前月中旬蒙示于平余项下每亩减收钱十文,足征体恤。但本月十二日,职贡谨将□葛等户下忙钱粮赴柜清完,核价每田一亩仍要制钱三百零四文三毛有奇,粮串每半张仍要钱十二文。此系已完确据粮银,似仍价贵?粮串上忙虽减二文,核黟邑未减犹倍。况黟现已不取分文,事关征收,不得不遵府批,急为请示,遵照定章,封银投柜,迅速输将,遵示以济海疆要饷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