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陶国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的有关资本积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她对帝国主义、全球化、社会主义民主以及苏联东欧的未来等的思考,也不断被后来的现实所证实。阿伦特称她达到了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和修正派都未能取得的成就,并高度赞扬她的大局观,指出她并不全然否定利用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革命战术,倡导无产阶级政党党内的民主制度。①在卢森堡思想的启发下,阿伦特进一步指出,争取经济领域的公平,抑制掠夺、剥削,必须把公共政治领域与私人经济领域分离,先捍卫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实现民主的共和制度,才能最终解决民众的贫困问题,因此获取“最广泛的民主和公共意见”②才是人的存在的先决条件,这正是对卢森堡思想的高度概括。卢森堡不仅用严密的理论指导斗争实践,而且通过文学③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形式,努力唤醒人们争取权利的斗争意识。她指出,文学是人民群众伟大革命实践的一部分,文学的力量在于其所具有的“思想性”与“史诗性”。她对一些并不是工人阶级代表者或先驱者的文学家表现出爱戴和尊敬,而非利用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她在文学领域坚持一种自由和民主的审慎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学问题上应该具有更为开放的视野,这种开放兼容的态度也反映了后期她对无产阶级专政和集权的疑虑。她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正是对“最广泛的民主和公共意见”的强烈诉求。

      一 卢森堡文艺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卢森堡的批判性文艺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④据此,卢森堡对波兰与俄国的社会历史状况及其时代精神作了批判性考察,对这两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阶级及其所代表的反动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卢森堡分析指出,波兰历史上的落后是旧贵族统治下思想文化的落后,尤其在被沙皇俄国征服期间,旧贵族傀儡政权满足现状,墨守旧秩序。代表波兰文化的艺术特别是文学仅供消遣娱乐之用,其形式多表现出歌功颂德的奴才作风。稍有不同的也只是对外国的模仿,将自己民族的、传统的因素视如糟粕。而从法国抄袭的伪古典主义,内容油滑、夸张,形式空洞,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直到19世纪30年代,尤其是1831年的起义后,在面临民族危机的关键时期,中下层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下层贵族反对派的文学诉诸民族题材,伟大的民族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在诗歌中以富于魅力的青春热情和锤击般的节奏,号召他那整个一代齐心协力“把腐朽的世界翻转过来”⑤。

      而从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后期的漫长历史时期,俄国统治者长期以野蛮的暴行实施封建专制统治,整个国家都处在黑暗之中,处于野蛮未开化的状态。专制统治隔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隔绝了人们与文艺复兴之后日益兴起的西欧各国的进步文学、哲学,包括宗教改革等的联系。直到拿破仑发动战争,长期的最深的屈辱,加上外族的入侵,民族意识突然被激发起来,俄国发生了本土的文化运动。年轻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文艺复兴的进步力量,冲破专制,勇敢地与世界接触,其中尤以作家最为突出,涌现了大批才华横溢、有着丰富思想感情的天才人物。他们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俄国的过去,反对现存制度,帮助唤醒人民的意识。卢森堡指出,俄国文学的伟大在于,打破了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奴化思想意识,撕裂了长期奴化与压制人民的沙俄神意天赐的意识形态基础,促进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在俄国社会中唤醒了崇高的公民感,摧毁了专制制度最深刻的心理根源。

      卢森堡对波兰与俄国文学兴起的原因的探索,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洞见。尽管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启蒙理性的人道主义世界观有着革命性的思想作用,这是启蒙现代性的主要成果,然而离开了19世纪文学这一特定的存在对象,启蒙理性的人道主义世界观也会黯然失色。

      二 批判华而不实的形式,肯定有思想性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视文艺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卢森堡也充分肯定文艺作品内容的充实与形式的完美以及二者的统一,然而,对那些刻意“追求虚张声势和华而不实的作风,追求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内容极为贫乏的思想”的文艺创作,卢森堡予以坚决批判:“对于那些作家,我有点讨厌他们有本领出色地、完美地掌握形式,掌握诗的技巧,但同时缺乏伟大而崇高的世界观,这确是事实。这种不调和的情况在我思想中显得如此空虚,以致美丽的外形在我看来竟成了丑脸。”⑥

      19世纪后期俄国的一些作家对现实生活所作的大量剪影式记录,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及真实的生存环境。这些剪影表面上是各种片段,也不注重形式,却在艺术上真实可靠地反映了60-70年代俄国社会的特点。它们没有规范的文学形式,既不是长篇小说,也不是中篇小说,有时连随笔都算不上,记录的只是看起来并不成形又不十分连贯的故事、旅行中的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谈话等。它们没有关于自然界的琐屑的描写,没有环境的描述,多数甚至没有任何情节。这些看起来丝毫不考虑形式的剪影,并不符合文艺的形式规范,却最适合表达全新的内容。它们犹如人们能够看到的现实那样生动再现了市场的街道、狭小的店铺、近郊倾圮的茅舍、嘈杂和烟气腾腾的酒店、伏尔加河上的驳船和渔户、乡间的道路等。这是一个由下层人物构成的极为驳杂的社会:喝得醉醺醺的退伍士兵、年老的女乞丐、有头脑的工匠、小官吏,但首先是真正的俄国农民。⑦而在贵族官方的沙龙文学中,这些只是作为对穷人悲天悯人的点缀,或是对人民生活中一般人心理现象的描述。而以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剪影式记录的这些人物形象与现实,反映的是激烈的社会危机,是社会的不协调、新与旧的冲突、劳动的和日益贫困的俄国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她那病态的灵魂、病态的良心。⑧这是一个走向衰败、注定要灭亡的社会。

相关文章: